共23题,约13340字。
淮安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3月份阶段检测
语文 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我国比较成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形成于春秋时代。“比德”是儒家学说的表现,是将儒家思想核心中的“仁政”“礼教”的部分渗透到山水审美中来。
《论语•雍也》中写道:“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为什么乐水,仁者为什么乐山呢?孔子没有明说。宋代学者朱熹解释道:“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山,故乐山。”孔子对山水的欣赏,是从道德角度的一种欣赏。与其说他是醉心于自然山水本身,不如说他欣赏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对一种道德品质的联想。自然景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品质的相似性,使欣赏者把它们两者联系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文人对自然的一种一脉相承的审美习惯。
“比德”说的缺点是不能引导人们专注于自然景物本身的欣赏,而是用它们来比附人的德行。然而,“比德”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它们的功利相脱离,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很自然地把山水审美与音乐艺术相联系。俞伯牙、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音乐家。《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俞伯牙把巍巍泰山和汤汤流水所唤起的情操,诉诸琴弦,钟子期心领神会,感受到高山流水的韵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痛失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比德”说无论对自然美的欣赏还是对艺术创作,都发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传统上以松柏喻坚贞,以兰竹喻清高。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江离、辟芷、申椒、菌桂、蕙,都是有名的芳草香木。萧是蒿草,艾是小草,比喻小人和草包。《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抒情长诗,它开古典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 李泽厚《美的历程》)在中国美学史中,形成了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的屈骚传统。
不过,屈原创作中的“比德”特点说明他也接受了儒家教义。他的《橘颂》同样是著名的比德篇章。《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以橘比喻志向的独立不迁。
——选编自凌继尧《美学十五讲》
【材料二】
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这样定义“移情”一词: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从朱光潜的阐述中不难看出,移情之物大多为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这也就与比德说的核心“自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西方近现代诸多艺术作品之中都可看到艺术家所移之情,对自然的描绘不局限于自然客体,而是艺术家的个人想象与情感抒发。
弗里德里希是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山上十字架》 《海上月初升》中所描绘的都是孤单寂寥的风景,常用月光、拂晓、墓地等作为描绘客体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赋予空荡的自然夜景,表现的是人被抛进宇宙后的孤单寂寥之感。反观这些自然景象,单独拎出月光、拂晓、墓地等,也仅仅只是自然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而已,正是因为弗里德里希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寥之感注入所描绘客体,从而得以构成令人遐想无限的画面,这是视觉的冥想,也是内心审美之诗。
比德说所强调的是“德”,如吴镇笔下之竹体现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顽强坚韧,由此不难看出在比德说中,所强调的表现的是令人学习赞赏的品德,是对人生意义与君子之志的不断追求。14 至 16 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所以西方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注重突出主体的意识。移情说中所表述的已经不仅仅在传达“德”了,而是将艺术家作为第一位,在内心深处唤起其对所想描绘的任何事物的移情作用,打破了客观载体之常态,通过表现其自身的任意一种情感使物我合一,引起共鸣。
比德说表现出在自然美中投射出的君子之德,移情论表达了真实的情感色彩。无论是比德说还是移情论,都是作者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的审美学说,二者同样重视客观自然,并且都是作者通过艺术活动指向了自己。吴镇笔下的竹表现出了刚毅性情,弗里德里希的月光表现出了人的孤独与寂寥,无论是吴镇之竹还是弗里德里希之月光,最终指向的都是自我的内心审视。如果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人格美”,那么移情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揭示了自己的“内心真”,而在赏鉴“人格美”或是揭示“内心真”的同时,艺术家自身的心灵美也昭然若揭。这两种美学思想,都借助了自然的观照或是事物的显现,反映了深邃的人性、精神与情感,这传达的是艺术家内心深处之感,也是其自我审美情趣与作品风格的完美诠释。
——选编自顾嘉睿《论比德说与移情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比较成熟的比德说形成于春秋时代,将“仁政”“礼教”等儒家的部分思想渗透到山水审美中来。
B. 相对于欣赏山水本身,孔子更欣赏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对一种道德品质的联想。
C. 比德说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自然景物的功利性,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D. 在中国美学史中,屈骚传统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说明它没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比德说用以比附人的道德情操的多是自然景物,而移情论情感依附的客观载体是没有生命的自然客体。
B. 比德说和移情论都是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最终指向自我的内心审视。
C. 比德说用于比德的自然景物一般具有与某种“德”相似的特征,将艺术家作为第一位,打破了客观载体之常态。
D. 如果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内心真”,那么移情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美”。
3. 下列选项不涉及比德的是( ) (3分)
A.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B.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D.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4. 请结合材料二给“移情论”下一个定义。(4分)
5. 请分别运用 “比德说”和“移情论”,从以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各选一例具体诗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品德、情感或志向。(6分)
乃瞻衡宇(简陋的房子),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miǎn,斜看)庭柯(树枝)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手杖)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山峰),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贤赵五爷
薛培政
在平安镇方圆的村子里,村人多称赵五爷为先生。
五爷少时,曾上过三年私塾,那在当时的乡下就算是有学问的主儿。
乡里人读书少,却素来敬重读书人。每当遇上操办红白喜事这等大场面,总少不了邀请五爷当执宾先儿,这角色好比城市里的司仪,是村里主持红白喜事的头面人物。
说来也怪,尽管五爷对场面上的事驾轻就熟,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