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150字。
凉山州2022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 10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 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 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 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耀3 题。
①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的体验作出判断:一朵美的花,一首美的音乐, 一处美的风景……然而如果进一步追问,我们所说的美到底是什么,是事物的物质构成,形式的 显现,抑或其他?恐怕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②美不等于美的事物,前者是后者得以成立的根源。美本身是永恒的,但美的事物却因判断 标尺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楚王好细腰,流风所及,举国皆以瘦为美。可到了唐代,丰腴之美成了主 流。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写道:“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不同地域、不同时 代、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审美并非是单纯的个体的喜好,而是带有鲜明的时代属性和 文化属性。因此,审美不只与个体有关,更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前进方向有关。引导大众树 立向上向善的审美追求是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
③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在一种全民狂欢的氛围下,社会文化的样态已经悄然地 发生了一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改变。其中“审丑”现象的泛滥,特别值得关注和反思。
④“审丑”现象借助互联网之力,产生了放大和加速的效应,导致了“审丑”的泛滥。从当年的 凤姐到今天的泡脚拉面……从庸俗到低俗,再到恶俗,完全以自由落体的速度一路向下。更有甚 者,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戏耍,到处充斥着以丑为美、以假为真的浅薄庸俗。所谓“射墨体”“杀 猪体”书法,所谓“比基尼京剧”,所谓“屎尿屁”诗歌,所有这一切,无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侵犯 与亵渎。
⑤“审丑”现象之所以泛滥,并一再突破底线,对制造者来说无非是追名逐利,流量即金钱的 法则让很多人一夜爆红、一夜暴富,而这又反过来刺激了更多人的神经;平台资本为了利益的最 大化,更乐于推波助澜;围观者的空虚无聊和缺乏美学常识,也是“审丑”现象的催化剂。不怕丑 的表演者与不嫌丑的观赏者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不断地自嗨、互嗨,表面看起来人畜无害,实则不然。
⑥个体总是与社会紧密关联在一起,个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汇聚一起就构成了完整的社会生 活;而社会文化的创造、积淀和流传也必然要体现在个体的活动之中。马克思指出,文化是人在 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将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是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的过程中 的产物,是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是人成长的社会语境。文化一旦创生,反过来成为一种塑造力量,影响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最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⑦“审丑”现象的泛滥,给这个社会提供的只有平庸和丑陋,拉低了整个社会文化的高度。汉 代刘向《说苑•杂言》中引用孔子的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 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审丑”现象的泛滥,会让沉浸其中的大众 逐渐丧失基本的判断力,美丑不分、荣辱不清、是非不明,最终导致社会文化的沉沦。正如尼尔•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的那样:“‘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 去对社会事物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人们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无知无畏又 不自知的社会群体。”
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软实力,当今世界,风云激荡,如果我们不能坚守正确的 文化前进方向,丧失了正确的审美判断,那么我们最终剩下的,只有庸俗、丑陋、浮躁。我们最终 失掉的不止是世界,还有我们自己。
(摘编自《光明网•文艺评论》,作者韩伟、李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美是可以根据自身经验判断出来的,但是美并不等于美的事物。
B.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说明美并不是永恒的。
C. 审美不止是个体的喜好,它还带有鲜明的时代属性和文化属性。
D. “审丑”的泛滥,以其平庸和丑陋拉低了整个社会文化的高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第于段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的论证方法,既证明了论点又引申出审美的时代属性和 文化属性这一结论。
B. 文章语言严谨,在论述“审丑”与现代媒体关系时作者用“随着”“借助”,说明“审丑”现象此 前就一直存在。
C. 文章第舆段作者转引孔子的话,是为了证明“审丑”现象泛滥提供的平庸和丑陋拉低了整 个社会文化的高度。
D. 文章先从美、美的事物和审美谈起,强调了审美的时代和社会属性,然后揭示“审丑”现象 泛滥的危害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审美完全是个体行为,对此社会 应予以包容。
B. 互联网对业已存在的“审丑”现象起到了放大和加速的作用,导致“审丑”的泛滥并恶化了 社会文化生态。
C. “审丑”现象的泛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的追名逐利,平台的利益最大化,也和围观 者的素养有关。
D.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软实力,如果丧失了正确的审美判断,我们失掉的不止是 世界还有我们自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针对近年来网络热点话题“男孩危机”,《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别教 育课题研究负责人刘文利教授。
记者: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要防止“男生女性化倾向”“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 样”,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