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10字。
四川省乐山市2022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数字化信息时代背景下,结合新的媒体传播形式的特点,让红色文创在数字化时代“活起来”,是当前红色文创设计与传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此,应开拓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在文创产品中,“文化”与“产品”是二元互动的关系。消费者在购买红色文创产品的同时,也促使产品中融合的红色元素得到传播,红色文创产品的流通无形中让产品中的红色文化信息得到推广。我们要利用新媒体、新媒介的融合创新,使之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助推器,从而有效实现红色文化的多维度、多渠道传播,提升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传统的红色文化产品传播方式往往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渠道单一、互动不足,所以很难实现文化产品推广效果的最大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社交网络、网络销售平台、VR/AR技术等全媒体传播方式的全面融合,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播以及相关文创产品的营销,更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
抛弃说教味、脸谱化,以细腻丰满的人物刻画、考究的细节还原历史现场,《觉醒年代》这部展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进程的电视剧“火出了圈”,从而带动众多年轻人打卡相关旧址和博物馆。“鲁迅说”语录体跨越了“代沟”,再次成为众多新生代年轻人的座右铭。以此为契机,北京鲁迅博物馆以《新青年》和鲁迅先生的作品作为创意,设计开发了一批文创产品,进一步拉近了革命历史与年轻人的距离,带动了大众对新文化运动的热情,收到良好的市场效果。年轻人“一手网上发弹幕,一手线下追文创”,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双向互动模式,既是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一环,也是深耕红色文化的时代需求。
位于上海望志路106号的树德里是中共一大召开地,也是上海特色石库门建筑的代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一大文创”商店里,百余款以一大元素为主的红色文创产品兼具时尚元素和红色情怀,既应景又实用。文化与科技的结合,赋予了“一大文创”丰富的体验感和更多的应用场景。“树德里1921”AR矿泉水瓶身上,可以“饮水思源扫码学史”,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中共一大会址大门就会在屏幕上缓缓打开,带领大家探索初心之地,共同领略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
人体感应、虚拟现实等技术也被应用于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和传播中。在中共一大旧址旁,一间电话亭吸引了来往行人的目光。走进这里,通过多媒体屏幕,人们能用自信的笑容制作专属明信片,向百年前的先烈汇报当下美好的生活,为党“打call”如何让情景与情感真正融为一体,让作品与观众、用户、消费者形成共情和共鸣,是给红色文创设计师提出的新命题。
简而言之,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创产品更应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出发,注重媒体时代交互作用的“参与式”,推动红色文化由单向度传播思维向交互式传播思维转换,利用数字化的双向交流互动,打破原有单向传播方式,增强人们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与参与度。红色资源管理机构应该了解受众的兴趣点,做到有针对性的传播,改进传播方式,更好适应大众的消费习惯,潜移默化地对受众的知、情、意、行产生影响
(摘编自《文创设计助力红色文化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信息时代背景下,我们开拓红色文化传播新途径能够使红色文创在数字时代“活起来”。
B.红色文创产品的流通实现了红色文化多维度、多渠道的传播,提升了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C.传统的红色文化产品传播方式有局限性,这是难以实现文化产品推广效果最大化的重要原因。
D.“鲁迅说”语录体再次“火”了,北京鲁迅博物馆因此开发了新产品,改变了革命历史与年轻人的距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为并列关系,阐述了深耕红色文化是时代的需求,亦是“初心”所在。
B.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呈现,为我们提供了让红色文创在数字时代“活起来”的策略。
C.文章以“一大文创”产品为例,表明优质的红色文创产品应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D.文章事例翔实丰富,使论述具体、有说服力;说理透彻,使论证更深入,富有时代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时代,科技为红色文创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红色文创的形态更加多样,传播渠道也更加多元。
B.年轻人线上线下结合的双向互动,打破了单向为主的传播方式,增强人们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C.红色文化是重要的精神纽带,历史深处的家国情怀,文物背后的赤子之心,是红色文创的闪亮底色。
D.追求“情景共生”与“情感共鸣”,是红色文创设计师提出的助力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新命题。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李白在《蜀道难》中这样描写上古时期的蜀国:“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古蜀国的君王蚕丛、鱼凫,历来被认为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就连记录了很多上古贤君如三皇五帝的《史记》也没有关于蚕丛、鱼凫的记载。司马迁之后近百年,杨雄编纂的《蜀王本纪》中,才首次出现了蚕丛、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