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690字。
2024届高一年级下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是我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时代变革和现代科技的推陈出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的压力日益剧增,尤其是由数字化技术发展引发的信息化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如何在当前数字化信息浪潮下,构建非遗文化的生态传承系统,对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坚定我国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响力显得尤为关键。
深入贯彻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的大数据理念。大数据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为关键的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功能和价值,就要建立大数据思维,接收、认识乃至驾驭大数据,从而充分发挥大数据的运用价值。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资源整理,全面掌握非遗文化的社会反响情况及终端消费市场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推断非遗项目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决策者保护非遗文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同时,要形成善于运用大数据捕捉非遗文化信息的思维,克服信息缺失所造成的文化碎片化弊端,从而提升非遗文化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及深度。
优化非遗文化数字支撑,扩大非遗文化的数字影响力。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数字信息技术催生了众多数字文化新业态,给予众多非遗文化爱好者全新的体验。而伴随着类似VR或者三维建模仿真技术等数字新技术的推出,虚拟现实交错更换已然成为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得改造和提升非遗文化产品、弘扬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影响力成为现实。一方面,融合知识图谱、用户图像及自媒体手段等智能技术,将非遗文化虚拟现实化,实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全实景高清展示,促进非遗文化遗产民族民俗类或者表演类产业化,从而提升非遗文化项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充分发挥类似VR等增强技术的实景互动功能。借助智能技术对非遗传承人的价值进行开发,尤其是其技术的动态展示,给予非遗爱好者切身体验,既能弘扬非遗的人文内涵,也可实现非遗技艺的真正传承。
建设非遗文化数字平台,拓展非遗文化传承路径。与传统的展示平台相比,数字信息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融合所有相关数据,同时可通过准入门槛和对接标准的提高来筛选掉不良数据或者劣势数据,提络信息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传承人、企业、学者及公众等各方面资源,共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馆,加快非遗文化数字化进程,破解不同部门、地区、机构及各级机构之间存在的数字壁垒和信息孤岛,将有助于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丰富非遗数据库的功能体系,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了解非遗文化。
(摘编自方志玉、方忠《数字化构建非遗传承新模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数字化信息的浪潮下,必须建立大数据思维。
B. 依托大数据推断非遗项目的发展趋势,能为决策者保护非遗文化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撑。
C. 要提升非遗文化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和深度,需要克服信息缺失造成的文化碎片化弊端。
D. 我国各地政府部门都在积极地推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这有利于实现非遗技艺的传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立足实际,提出了“如何构建非遗文化生态传承系统尤为关键”的观点。
B.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C. 文章使用“数字壁垒”“信息孤岛”等说法,生动形象,有利于读者理解复杂现象。
D. 文章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数字化构建”相结合,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学术视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助数字新技术实现虚拟现实的交错更换,这将会成为数字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B. 利用VR等技术的动态展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就可以实现非遗技艺的真正传承。
C. 提高数据的整体质量,可以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和对接标准来筛选掉不良或者劣势数据。
D. 数字信息平台可以融合各方面的数据,这是它相较传统展示平台具有的最主要的优势。
【1~3题答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须建立大数据思维”错误。“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偷换概念,文章第一段“尤其是由数字化技术发展引发的信息化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主语是“信息化浪潮”;第二段“大数据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语是“社会变革”。条件缺失,第二段“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功能和价值”是建立大数据思维的条件。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资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近年来,中国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把握发展机遇,打造出一大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强、影响力大的优秀品牌,中国产品、中国服务、中国标准扬帆出海、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
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品牌,一是要坚持企业主体,增强质量品牌培育能力。深入实施制造业“三品”专项行动,着力增品种、提品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