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950字。
高一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个体流动视角中,有一个独特的视角“乡村振兴视角”,在这一视角下,“逆城市化”概念专指个体从城市向农村流动、迁移或移民。“城市”是与“乡村”对应的二分概念,城市、乡村是人类社会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聚落形态,“城市化”就是个体从乡村地区向城市区域流动、迁移,“逆城市化”则相反,是个体从城市向乡村地区反向流动、迁移。这一视角不关心城市的等级和规模,也不关心城市之间的流动现象,只聚焦于从城市到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动。
之所以称之为“乡村振兴视角”,是因为其背景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乡村衰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乡村人口尤其是劳动力人口移居城市,导致乡村人口急剧减少,人口老化,经济凋敝。为了协调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各个国家都实施过乡村振兴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乡村衰落进程,促进了人口从城市往乡村反向流动。
过去4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持续数十年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乡村出现严重的老龄化和空心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农村衰落和空心化危害严重,影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影响经济的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的首要难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并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几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各类城市精英人才下乡返乡创业就业。
逆城市化流动不同于暂时性返乡行为,是新生代农民工到了一定人生阶段,出于家庭责任等考虑,理性地选择返乡定居创业,是对社会结构“玻璃天花板”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生活困难重重,党和政府又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所以返乡创业行为与国家建设新农村战略产生了共鸣。
(摘编自王兴周《多重视角下的“逆城市化”概念》)
材料二:
基于城市化与空间生产的巨大效应,自觉地推进、参与城市化与空间生产,已经成为不同层面主体的重要观念与行为选择。但问题在于,人们的空间生产的这种广泛性的进入与参与行为未必就是合理的,未必就有助于城市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当前城市化与空间生产中出现的涂层行为,正是这样一种可能危害城市文明、社会持续进步的行为。
涂层式的空间生产、涂层式的城市化,具体表现多种多样,但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形式主义意义上的城市与空间行动。当然,涂层式的空间生产、城市发展,其目的往往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质,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政治、审美等效应,提升城市的外观形象,拉动涂层相关产业的发展,暂时性地应付相关的检查、评比,会暂时性促进相关空间产品的出售。但是,其效果、效应毕竟是暂时的,并会深层危害城市构成与创新的基础,积累城市发展的风险。城市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以涂层策略更新城市,会深刻地伤害文明的进步。
空间生产、城市发展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更为安全、便捷、高效、有意义、可持续的生产与生活。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之间的和谐可持续社会互动,是空间与城市的核心功能,也是城市发展与空间生产为什么需要存在的合法性来源。涂层式城市发展、空间生产的最大问题,正在于忽视了城市与空间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核心功能,而把城市发展、空间生产作为追求某种暂时性的经济绩效的手段,作为行政表演、政治作秀的工具。反思现实,一些城市之所以会突然爆发重大社会冲突、安全问题,正是因为一些主体用各类涂层办法暂时性地掩饰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涂层策略的普遍化,将使城市成为一种复杂而不可持续的涂层城市,社会成为一种缺少诚信基质的涂层社会,以文明、道德、公平、正义为伪形式,表面光鲜的更为深层次的丛林社会。说到底,涂层式城市发展、涂层式空间生产是一种短期行为,一种形式主义的城市与空间策略。正如黑格尔所揭示的,形式是事物存在的必然构成,内容、本质与外形、形式从来不可分割,只注重本质与只注重形式都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和行为。
反思文明史、城市史、现代性的转换史,涂层城市、涂层空间是一种阶段性现象。但是,涂层毕竟是一种形式主义、带有一定欺骗性的策略,其泛滥与泛化,会对城市与社会的发展形成深层危害,化解涂层城市化、消解空间生产中的形式主义有一个过程,有待于现代性、城市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推进空间生产的行为学自觉,对空间制度、空间价值等进行行为学调适,营建更为真实的城市理念、城市制度、城市行为,对解决城市涂层问题有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忠《涂层式城市化:问题与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社会的聚落形态各有各的不同特点,“城市”与“乡村”就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聚落形态,它们是相对应的二分概念。
B.考察、分析人类个体流动现象和规律的视角多种多样,基于我国具体国情且正在大力践行的“乡村振兴视角”就是其中一种。
C.因为城市化与空间生产有巨大的效应,所以不同层面的主体就可能自觉地选择从观念与行为上推进、参与城市化与空间生产。
D.在城市中涂层式地进行空间生产、城市发展,虽然会积累城市发展的某些风险,但利于提升城市的外观形象,故宜支持其发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些国家曾经实施过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乡村衰落的进程,较好地促进了人口从城市往乡村反向流动。
B.无论是社会人员的逆城市化流动,还是涂层城市、涂层空间这种阶段性现象,都是为了人们之间的和谐可持续社会互动。
C.为了解决因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持续数十年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而出现的乡村问题,中国必须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
D.反思文明史、现代性的转换史,人们要自觉地对空间制度、空间价值等进行行为学的调适,这当然包括逆城市化在内的一些行为。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逆城市化”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国家正在大力建设的北京雄安新区,将会承担起首都北京的部分非首都功能。
B.许多年轻人开始“5+2”双城生活,平时在大都市工作,周末则在农村生活。
C.100多年前,英国城市规划边缘人士霍华德尽力创建人类理想的“田园城市”。
D.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为宿迁乡村引入客服行业,吸引了许多市民到乡村做村民。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当你大学毕业面临工作择业选择时,有人劝你到广阔的农村去,有人劝你留在城市,请你结合材料谈谈自己选择的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希尔的面包
王天丽
1.希尔安静地坐着时能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柔软、温暖,像是春日里翻晒过的沃土。更奇妙的是,她觉得身体里充满了神奇的气泡,在时光里一点点苏醒、膨胀、发酵,如同正在烤箱里用小火烘烤面包,120℃、180℃,随了温度上升,小麦、蜂蜜、牛奶、鸡蛋、黄油、无花果、甜杏仁所有的材料都在贡献自己的味道,芬芳着,充盈着,成熟了……她似乎看到所有的美好,夏日里一棵结满果实的树木,一个四肢和小腹滚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