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150字。
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现代的城市景观中,植物和生命的关系已经变得若即若离。植物蜕化为街边的行道树、公园中修建得整齐的观赏花草,或者偶然在转角处挣扎生长的杂草,它们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存在,点缀在审美和生活的边缘。它们不再像诗经时代的植物一样,是我们爱情、劳作和征战的起兴与见证,紧紧楔入我们的生活。而臧棣的这部作品,再次激活了植物对生命的意义。植物作为生命的存在境域,再次在诗歌中得以澄明和彰显。从对象化的植物前退身而出,重返生命与植物互渗互喻的现场,《诗歌植物学》提供了一片繁茂的热带雨林,让读者置身其中。
作为诗歌的植物学,臧棣在诗集中展现了细节的发现力。诗歌植物学无法用科学的语言去定位植物的科属特征,而是用想象力去发现甚至发明植物新鲜的细节美。这种细节在臧棣的诗中比比皆是。比如《青蒿简史》中,“在这些菊科植物身上,绝对的清香/从来就没被地方性迷惑过”。像这样的细节发现与发明弥漫在诗集中,成为诗歌植物学的氤氲底色。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这种细节的想象力发现,更多指向一种生命和植物的生成性关系——此时此刻,植物向生命闪现它之所是!这是一种即时的观看,也包含着一种臧棣称之为灵视的“看”,一种集洞见、见识、直觉、异想、视野于一体的观看。正是观看,才能从惯性的生存中开辟出另一个鲜活的植物学世界。
作为生命的生态学,臧棣在诗集中展现了一种涵括万有的包容力。从高贵的红梨到卑微的狗尾巴草,从挺拔的乌榄树到萧萧的枯枝败叶,从生与死的纠结中提炼出樱花的美到魔术表演生命尾声的柠檬,从“时间像一口绿色的钟”的脆弱黄瓜到“腰身纤细,绿得令翡翠都有点嫉妒”的韭菜,臧棣展现了所遇皆诗的创作活力与包容力,甚至仅仅在《文化人类学考试入门》一首诗中,臧棣就涵括了35种植物,展示了诗人处理植物素材的笔力。所遇皆诗,绝不仅是勤奋能够解释的,而且展示出诗人涵括万有的胃口与语言更新的能力。就像臧棣所说,在素材的意义上,诗无所不在。诗可以在任何事物中找出并还原它自己。在诗集中,诗人则在所见所遇的植物中找到并还原了植物自身。所有的植物,在词语中,回归到属于自身的位置。正是这种植物的各得其所,才使生命的生态学成为可能。只有细节的发现力构不成洋洋的诗歌植物学大观,还必须有这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涵括力与整合力,这样才能在诗歌中容纳下一片繁茂的、热带雨林般丰沛的植物学园林。也只有在这样的诗歌植物学的世界中,我们才可能“更深刻更持久地为大自然迷人的真相所感动”。
(摘编自田一坡《向植物敞开生命的风景》)
材料二:
中国传统诗歌中有咏物诗一类,作为与农耕关系最关切的植物在其中占有主要的席位。在这个传统中,咏物诗的功能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物在其中虽然是直接的对象,但却是功能化的,是主观情志的客观化道具,可以说并无自己的主体性。实际上,中国诗中最为迷人的物/我关系,并不体现在咏物诗中,而在更大的山水、田园诗传统中。处理物/我关系,尊重物性,平等待物,一直是中国诗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咏物诗看起来反而像这个传统的堕落。西方咏物传统中出场的主要是动物,植物出场的机会极少。拉封丹《寓言诗》244篇,植物作为正面出场的机会仅两回。和那些动物角色一样,这两次出场的橡树和芦苇、橡实和南瓜也仅仅作为寓意的载体而存在,其地位比起中国传统咏物诗更等而下之。可见,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的咏物诗传统中,物大都没有自己的主体性。到里尔克手上,西方的咏物传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受到罗丹的感召,里尔克试图以语言呈现“纯粹的物”,赋予物的存在以独立的意义。他的工作方式类似画家或雕刻家,把物当作他的模特儿,“用语言再塑大理石雕像”。但植物在里尔克“咏物”时期的《新诗集》《新诗续集》中出场的机会也不多。在这些诗中,里尔克试图赋予物某种主体性,极力把诗人的主观情感排除在诗的表现之外,以压制诗人的主体性来换取物的主体性。但正是这种压制把我们再次带进了物/我的紧张对立,在这种对立中,那个自我压抑的观察者仍然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物。可以说,物的主体性在里尔克的咏物诗中并没有建立起来,“自我和对象的同一化”的目标也没有实现,“纯粹的物”仍然盈满审视者、观察者的主观意志和心情,只是其主体姿态更加隐晦罢了。
臧棣在他的植物诗中,并没有刻意去建立植物的主体性,但他笔下的植物却自然地拥有一种主体性。在臧棣的这些植物诗中,物和人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对话关系中,并由此否定了传统诗中那种单方面的人对于物的对象性关系:“你走向它们,/但它们并不是一个对象”(《岳桦树丛书》)“开始时,它是我们的对象,/告别时,我们是它的对象。”(《蓝花楹简史》)。在臧棣早期的诗中,例如《房屋与梅树》《玉兰树》,仍然残留着里尔克式的物/我模式,但在后来的诗中,这种紧张的模式消除了,代之而来的是一种从容、活泼、互动而富于变化的物我关系。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种新型的人/物关系称为“互为主体性”。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红醋栗入门》中,诗人说:“生活的秘诀原本就是/在平凡的场合去接触,物在风物中。”“风物”的特征就是关系。在“风物”中,物不是孤立的,而是始终处于物与物、物与人的互动中。所以,臧棣并未追求表现“纯粹的物”,而他笔下的物却自有一种迷人的主体性。这种关系的出现与诗人的天性有关,也与中国诗传统中的“物权”有关。在中国诗歌的天人关系中,对自然物权的尊重是一个值得珍视的传统,臧棣的这些植物诗表明,他仍然是这个传统的一员。
(摘编自西渡《大地的馈赠,或诗歌的纠正臧棣的植物诗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现代都市中的植物相比,《诗经》时代的植物因见证爱情、劳作和征战而与生命的关系更加密切。
B. 阅读《诗歌植物学》,读者得以置身其中,重新审视自身和植物的关系,感知植物对于生命的意义。
C. 在《诗歌植物学》中,诗人通过语言的技艺找到并还原了植物自身,最终使生命的生态学成为可能。
D. 臧棣笔下的植物自然拥有一种主体性,“互为主体性”的“人/物”关系贯穿他植物诗歌创作的始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臧棣看来,对植物细节的想象力发现是一种即时的观看,一种集洞见、见识、直觉等于一体的“灵视”。
B. 正是由于诗人的涵括力与整合力,我们才得以在《诗歌植物学》中更深刻更持久地感知到大自然的真相。
C. 在中国传统的咏物诗中,“物”失却了自己的主体性,这与平等看待“物/我”关系的诗歌传统是相违的。
D. 里尔克的咏物诗未能建立起物的主体性,根本原因是他把物当作模特儿,试图以语言呈现“纯粹的物”。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人与物“互为主体性”关系的一项是( )
A.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C.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D.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手法上的特点。
5. 臧棣说“物在风物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5题答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 “‘互为主体性’‘人/物’关系贯穿他植物诗歌创作的始终”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臧棣早期的诗中,例如《房屋与梅树》《玉兰树》,仍然残留着里尔克式的物/我模式”,可见在臧棣早期的诗中,例如《房屋与梅树》《玉兰树》,仍然残留着里尔克式的“物我”模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鱼
刘洪文
大鱼是查干湖里的鱼。
大鱼长得大是因为活得久,它已不记得自己的年龄,只记得查干湖冰封了十七次,而它经历了十七次惊心动魄的冬捕。
长大,是后来的事。
当大鱼还是小鱼的时候,它以它的聪明,钻进湖底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