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6460字。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测评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使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文化误读。那么,该如何正确地认识与理解文化误读现象呢?
在跨文化交流中,因语言、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很容易出现文化误读的问题。误读在传统上被定义为错误的理解,但随着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的兴起,人们逐渐摆脱了这一狭隘的看法——人们都是以自身文化积淀为背景来接受异质文化的,在理解异质文化时无法脱离自身文化传统而不同程度地偏离其本意,所以误读实属必然。除文化差异外,对异质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也是导致出现误读的重要因素。人们在对异质文化缺少深入研究的前提下牵强附会,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理解。
误读是文化交流、碰撞的必然结果,不可避免且广泛存在。翻译是产生和加深误读的重要环节。每种语言都深植于背后的历史文化,绝对对等意义上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因为自身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即使对待同一个事物或文本,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文化误读,就是人们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进行一种先见性的解释。
文化误读是身处不同文化类型的人们相互交流时的典型征候。“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涉及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若在传播过程中缺少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就容易产生文化误读。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随着所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而逐步孕育成长起来的。中西方文化各自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是不同生存环境下孕育而成的不同文化。这两种文化观念的碰撞,必然会产生误读。
然而,误读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这样的误读则被称为创造性误读。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在充分理解异质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适当的改造与创新,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心理隔膜和沟通障碍,推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而且有利于推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创造和繁荣发展。
贬低或抬高异质文化,都难以有效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正视不同文化语境中人们生活感知和情感体验的差异,理解特定文化的普遍感受,是缓解文化误读问题的重要前提。
避免误读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人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平等、尊重的态度来面对跨文化交流,通过理解和对话来疏解文化误读。面对不可避免的文化误读,人们应当持理解、包容的心态,尊重文化差异,积极、平等地与他者对话,利用他者的眼光反观自身,守护、反思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只有正确地理解自身,才能更有效地减少他者的误读;只有坚守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才能无愧于古人和来者。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好的翻译。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化器”,更是不同文化的“变压器”。翻译者只有真正做到融贯中西,并在二者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变压器”的功能,从而减少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误读问题。
文化误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问题,需要辩证对待、妥善处理,避免从文化误读演化为文化冲突。坚定文化自信,以开放的态度了解西方文化,以积极的心态展开交流,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差异,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处理文化误读的必然之路。
(摘编自段丹洁《辩证看待文化误读现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跨文化交流中,因各自的文化差异,文化误读就成为一种必然存在的普遍现象。
B.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翻译者总是无意或有意地促成文化误读。
C.充分理解异质文化并进行适当的改造与创新,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D.尊重文化差异,积极、平等地与不同文化对话,但必须坚守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文化差异、翻译、环境等多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文化误读必然发生的原因。
B.文章主要采用理论论证,虽然没有什么具体事例,但分析合乎情理,让人信服。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思路非常清晰。
D.文章着重论证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理解文化误读比如何对待它更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没有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的兴起,人们就必然很难理解甚至无法接受文化误读
B.在传播过程中加强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是避免产生文化误读的有效途径。
C.正视不同文化语境中生活感知和情感体验的差异,才能够根本解决文化误读问题。
D.翻译是不同文化的“变压器”,想减少文化误读,就必须培养融贯中西的翻译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自2003年全球领先的10家商业银行推出“赤道原则”后,绿色金融正式起步并在全球推广。2016年G20峰会首次将绿色金融体系纳入核心议题后,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正式步入快车道,呈现主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