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120字。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如今,说起屏幕,人们已太过熟悉;无论是随身带的手机等“小屏”,或是家中配备的电视、电脑等“中屏”,还是户外共享的影院银幕、展示投影等“大屏”,屏幕无处不在。它们样式纷繁、画质光鲜、功能各异,是人们视线的主导,深度参与大众日常生活。
与此同时,“屏媒时代”也成为高频词,成为人们观察和讨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屏幕媒介是指利用现代数字成像技术与显示技术,为实现视像传载、信息交互等目的,被大众所广泛使用的现代化媒介。从1895年第一块电影屏幕的诞生,到如今“能上网、能拍摄、能看视频”的智能手机的普及,随着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高清显示技术不断发展,屏幕视觉化和交互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日趋多元,不仅更加“好看”,也愈发“好用”。以便携式的移动小屏幕为主,联动各类屏幕进行交互,多终端设备共同运作,我们已经进入移动、多元、联动的“屏媒时代”。
对于这种已不可或缺的媒介形式,人们既依赖于其便利性,又不免产生担忧。屏幕越来越多,快速更迭,令人目不暇接,对人的自制力构成挑战,稍加放纵便会陷入无边的虚拟现实。近期,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电子屏幕使用应设置时限”,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需注意。还有人指出:屏媒时代,传播内容多了,信息吸收效率却低了;互动功能强了,真情流露却少了。这让屏幕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现代病”的“背锅侠”。针对屏幕问题的诸多争论,体现出人们在技术新旧更迭、时代变与不变中的种种思考。
新媒介、新技术会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好吗?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屏幕,人们能看书、读图、欣赏音乐、观看影像,至体验交互。屏幕为各类文化内容提供更便捷的创作条件和更充分的展示空间。为抗击疫情,不少依赖实体环境的文艺活动受到限制,屏幕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在一系列数字化“云展览”中,人们无须踏出屋门,仅凭近在咫尺的屏幕便可体验观展,由此引发公众呼吁建设“虚拟公共艺术空间”。在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等技术相结合后,屏幕将由“设备”转型为更广义的“界面”,内容生产模式也随之革新。近期,如《全职高手》《穿越火线》等以虚拟生活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开始火起来,也出现如“界面电影”“引擎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由此可见,屏幕的发展是一种必然,随着科技进步,媒介必将随之更新。
发挥新媒介、新技术的正向作用,关键在于“人”,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是屏媒时代的必然选择。通过屏幕中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得以连接,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不可割裂的一部分。从种程度上来说,屏媒时代推动人类再次“进化”;视野更大,视线更远,视角更多元。但同时也应意识到;在屏幕背后的虚拟空间里,仅仅有着“真实的抽象”,屏幕是工具、载体,而不是实质。在充分利用屏幕便利性的同时,既要从“我”做起,不断学习恰当的使用方式,养成合理的观看习惯,形成更加成熟的用屏模式;也要为他人着想,助力监管平台共同净化、精化屏幕内容,疏引优质精品,给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以充分展示空间。
(摘编自刘晴《“屏媒时代”更需提升媒介素养》)
材料二:
记者:科普屏媒是社区科普宣传的新阵地,它将对我省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起到怎样的作用?
郝建新(山西省科协副主席):科普屏媒是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简称“七个一”,即一屏、一站、一员、一我、一网、一卡、一报,一块科普屏媒、一个科普益民服务站、一个科普信息员、一条科普益民服务热线96580、一个益民网站(App、微信)、一个益民e生活会员卡、一个益民e生活周刊。通过这实实在在的“七个一”信息化内容建设,搭建社区科普信息化服务体系,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点点滴滴渗透到社区居民生活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有效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记者:科普屏媒进社区,将对居民生活产生哪些直接影响?
刘子良(山西省科协普及部部长):社区是居民集中的地方,是科普的重要阵地。社区科普屏媒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统一控制,分区管理、定向发布、即时更新,既播放时事新闻、生活资讯,也插播社区通知、小区通告,既有科学新知识,也有社区新风尚,深受居民喜爱。许多企事业单位都把工作的重点和目光投向社区,社区也成为许多商家争相占领的要地。我们希望科普屏媒能够长期深入社区居民生活,为提高城市居民科学素质做出贡献。
记者:科普屏媒进入社区以来,您最大感受是什么?是否喜欢这样的新型传播渠道?
王伟(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街道办事处南内环社区居民):这个大屏幕不仅让社区有了“高大上”的感觉,还成了社区人气聚集的新场所。尤其是屏幕上每天更新的天气预报、出行指南和穿衣建议,就连是否适合清洗车辆,都清楚地告诉了大家,确实方便了不少。它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大家提供大量的科普知识,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科普知识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深和专业,都是相对比较生动、形象,比较接近生活、贴近人们衣食住行、易于人们接受的科普知识。每天出来散步,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增长了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摘编自闫剑利《创新载体丰富手段助力科普信息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屏媒时代,屏幕样式纷繁、画质光鲜、功能各异,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大众日常生活。
B.如今屏媒呈现移动、多元、联动的特点,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让人们产生忧虑。
C.山西省科协借助科普屏媒将科学知识和相关资讯传递给居民,发挥新媒介的正向作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D.太原市社区居民都得益于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科普屏媒内容,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见识,提升科学素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智能手机的普及,离不开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高清显示技术的支撑,其功能日趋多元,更加“好看”“好用”。
B.屏媒时代产生的传播内容多而信息吸收效率低、互动功能强而真情流露少等社会负面效应归根结底还是屏幕存在问题。
C.新媒介丰富了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人们通过屏幕可以看书、读图、欣赏音乐、观看影像,甚至体验交互和“云展览”。
D.社区科普屏媒属于大屏幕,虽然扩大了社区居民的科学知识视野,但因缺乏移动和交互性,仍未从“设备”走向“界面”。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屏媒时代交互性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小明利用微信跟外公视频聊天。 B.员工通过钉钉软件参加公司远程会议。
C.通过线上平台云游故宫博物院。 D.乘客通过12306官网查询火车时刻表。
4.材料二中,记者关于“科普屏媒进社区”话题的采访,其问题设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归纳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经山海(节选)
赵德发
一个绿、黄、蓝的三色世界,出现在吴小蒿面前,蓝的是海,黄的是沙滩,绿的则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松林。
海风袭来,松涛声声。
李言密指着面前的松林道:“吴镇长你看看,他们说要建鱼骨庙,在这里就行。”
吴小蒿看了一下,觉得这里果然合适。这些松树,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栽的,是当年搞的海滨防风林带,在隅城海边绵延一百多公里,每棵树都有碗口粗,松针绿得发亮。他们走进松林,勘察一番,决定让这座庙背靠松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