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9860字。
高二年级2021-2022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试卷
(语文)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这一点在儒家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概要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富民是“政之急者”。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情。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中的“足食”是就人民的生活而言的,意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是要安排好人民的生计。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从孔子的论述来看,他所谓的“足食”和“食”,似乎不仅仅限于温饱,而是过上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他论述说这也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儒家固然极重礼义教化,但仍然主张富民是首要的,也是最为急切的。
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是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一方面,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孟子所谓的“恒产决定恒心”“无恒产,因无恒心”。这里的“恒心”,既指人的道德意识,也包含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依礼循则的秩序观念。儒家认为此“恒心”与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社会一旦出现“无不为已”的局面,当然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所以孟子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
另一方面,民富才能国安。儒家认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要获得人民的支持,统治者则必须“与民同乐”而不能“独乐”,孟子所谓的“同乐”,其要义在于“与百姓同之”,而究其实即强调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儒家认为,真正“王天下”的统治者,无不是“富民”的;如果不是这样,统治者只满足一己私欲,不顾人民冷暖饥寒,则其执政合法性不仅不足,其国也将难安。正是有鉴于富民对于治国安邦如此极端的重要性,故儒家一直宣扬“富民为本”。
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儒家一再提醒“治人者”,要如古圣王一样,以天下为己任,以民生为天职。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显然,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他们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菽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
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判定一个社会治理得好坏,一个政权的善与恶,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如何。一个人民安居乐业、人民富裕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社会,甚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事实上,在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里,其中突出的内容就是民生无忧,人民生活幸福。《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中所谓“皆有所养”,就揭示这是一个民生无忧,“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正因为如此,所以儒家深信: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治理良善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民富民乐的社会。
(摘编自胡发贵、李宁《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儒家富民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在政治领域尤其重视民生,认为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宣扬“富民为本”。
B.儒家之所以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是因为他们认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事情。
C.“无恒产,因无恒心”,是说没有恒产是因为没有恒心,缺乏“恒心”会导致没有“恒产”。
D.人民生活品质如何是儒家判定政权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使有菽粟如水火”就是一个好的政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富民”从不同角度予以阐述,集中体现了儒家政治领域中的“富民”思想。
B.文章多处运用类比论证进行论述,辩证分析了儒家“富民”思想在古代的重大意义。
C.文章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两个方面,强调了“富民”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石。
D.文章从“政之急”“政之基石”“政之职”“政之标志”等方面逐步深入分析了“富民”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知,儒家把富民看作是很重要的事情。
B.儒家一直宣扬“富民为本”,民富才能国安,认为民富是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
C.儒家将统治者视为父母,强调富民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这为历代统治者所遵循。
D.儒家认为理想的社会必然是治理良善的社会,因此他们把“皆有所养”当作善治之标志。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准确地说,元宇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经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扩展现实(X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下的概念具化。
1992年,美国著名科幻大师尼尔•斯蒂芬森在其小说《雪崩》中这样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核心概念缺乏公认的定义是前沿科技领域的一个普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