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460字。
第二单元 A卷 基础夯实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创新,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不仅是青年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更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弘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认知并达成劳动共识。学校是青年受教育的重要基地,对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共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劳动认知需要着重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将劳动精神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同时,还应结合时代青年思维活跃的特点,借助新颖的活动形式,引导时代青年正确地认识劳动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个人奋斗目标实现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劳动共识的增强还需将劳动理论的教育与劳动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通过体系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激励青年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此外,还应注重体系化的全程育人模式,作好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强从小学到大学到社会等阶段在劳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和评价上的有效衔接,把劳动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强化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对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认同。
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强化新时代青年的劳动意识并激发劳动情感。现存的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群体的劳动态度。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影响,青年群体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在现实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青年逐渐失去劳动动力和奋斗决心。他们羡慕他人的成功,但却将注意力集中在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上,忽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本身,在现实和虚拟的世界里碌碌无为,不愿参加艰苦的劳动,劳动精神的力量被淡化。
因此,我们要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主流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激励广大青年用劳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劳动实践是强化劳动精神认同、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青年只有投身劳动实践,才能体验劳动的意义,内化劳动情感,主动创造劳动价值。一是加强日常劳动锻炼。将劳动教育渗透到青年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中,通过洗衣、扫地、帮厨等体力劳动和备考、做实验、写作业等脑力劳动,让青年学会总结和反思,珍惜劳动成果,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劳动行为。二是创新劳动实践平台。组织青年开展义务劳动、社会调查、支教助残等志愿活动,让青年走进工厂、社区、农村、部队,将劳动实践与思想教育结合、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引导青年敢于突破常规,勇于推陈出新,培养青年创新性劳动精神。
(摘编自《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终极目标。针对青年的教育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水平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过程与国家社会建设同向而行。
当代技术持续不断地迭代式发展和革命性变化,为高校劳动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
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高校劳动教育须为创造性劳动夯实基础,为智能经济社会提供有效支撑。明确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既不能使劳动教育徘徊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边缘,更不能让劳动教育成为摆设和装饰品,被排斥在教育中心之外。高校劳动教育场域与中小学阶段有很大不同,大学生独特的心理场、生理场和大学物理场、文化场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劳动教育的环境。
高校应重视开展以集中课程教育为主的显性课程,显性课程重体验重内生,也应重视分散性形式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重融合重特色。鼓励大学生在真实情境、真实问题中知行合一,通过动手操作、内化吸收、实践创新等方式促进知识内化、迁移,铸就劳动品质,提升劳动素养。同时,重视培养大学生面对重大疫情、危害等危机时的公共服务意识,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维度引导学生在个人命运与社会需求上实现统一,提倡奉献精神,弘扬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主旋律。
(摘编自《把握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
材料三:
立德要上接“天线”。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报国志向,矢志艰苦奋斗,扛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一带一路”倡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都需要教育提供大力支撑,高职学生大有可为。
立德要下接“地气”。企业招聘员工,越来越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工作态度。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也要接“地气”,将劳动意识、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等职业品行的养成,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符合高职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提升劳动能力,塑造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并真正懂得感恩,学会关爱和珍惜生活。
立德要唤醒“内心”。最积极、最深远的教育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自觉认识。没有劳动创造,就没有今日中国的成就。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大国工匠,培育劳动情怀,弘扬工匠精神,让高职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劳动和劳动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技能和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而勤奋学习,苦练技能,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努力成长为具有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摘编自《强化劳动教育,更好地立德树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要用劳动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因为这是提升青年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更是民族复兴的要求。
B.当前,人们都只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认识上的偏见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劳动态度。
C.强化劳动精神认同,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关键要依靠劳动实践,青年只有投身劳动实践,才能主动创造劳动价值。
D.劳动教育要常抓不懈,要激发青年的报国志向,关乎中国发展的“中国制造2025”,等都需要教育的支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材料一可知,我们要重视学校劳动教育,学校在青年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共识。
B.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劳动教育要通过劳动实践来实现,其发展过程要与国家社会建设同向而行。
C.根据材料二可知,劳动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起决定性作用,不能让其成为摆设和装饰品,被排斥在教育中心之外。
D.根据材料三可知,立德既要高瞻远瞩、把握方向,也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觉认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所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关注传统文化教育。
B.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C.“丧文化”“佛系”“啃老”等文化在青年群体中蔓延,部分青年意志软弱化,形成不正确的价值取向。
D.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三则材料都跟培育新时代青年有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二、(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成立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不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