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930字。
专项集训 论述类文本阅读
集训1
(27分)
一、(政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就从这儿开始了。到了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的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古代的法律既然是君主手中的鞭子,就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法律遇到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治世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伪造履历的事,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伪造履历的官员必处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伪造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的喜怒,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守法律,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败坏的时候。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说从汉以来都是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能起到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影响了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地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的。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就政治体制改革来说,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这次改革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制。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商鞅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他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的。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的。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警世观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古代,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成为治国之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始终无法摆脱君主的影响。
B.魏征用比喻来阐述国家、君王和法律三者的关系,他说国家好像一匹奔马,骑手是皇帝,皇帝手中的鞭子就是法律。
C.戴胄能够依法断案,认为法律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这与唐太宗后来“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的观点是一致的。
D.虽然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已经成为过去,但今天我们仍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防止法律工具主义卷土重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追溯法律工具主义的源头,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依法治国主张的国家之一。
B.文章第1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
C.文章第2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说明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就会造成恶果的道理。
D.文章第3段论述法与改革的关系,以商鞅变法为例,强调改制与更法是对立统一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认为“法者,治之具也”,其主要意思是指以法律作为统治者手中治国御民的工具,使之成为吏民的“规矩绳墨”。
B.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的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C.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律,出现贞观之治。可见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古代法律工具主义的遗产。
D.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二、(艺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①近日,多地展出了数字复制壁画,这些作品的色彩表现力较之传统手工临摹作品毫不逊色,在线条造型等方面更为精准。这不禁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壁画复制可否取代临摹?
②过去,古代壁画临摹常常出于研究、保护的目的,为历史而摹。在临摹过程中,通过对壁画形式语言结构的深入分析,一批年轻的壁画研究人才也被培养出来。另外,临摹流失海外的古代壁画也为还原文化遗产面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还有一批画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