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740字。

  2020-2021学年(下)期末考试高2023级语文试题
  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试题总分 150 分
  3、试卷页数 14 页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曾提出“作者已死”的观点。他的观点彻底颠覆了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或诠释文本的方法,他认为任何作者的声音一经写成“文”后,则荡然无存;而文章也不是封闭完整的单一个体,其开放和多元性,为读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诠释文本的方式,文本的意义由读者个人诠释所赋予,而非来自作者。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每一次阅读,同时也是一种写作——每一次阅读皆带着读者本身独有的批判、诠释、解释,其用自身经验或兴趣想法等重新写作了文本,从而瓦解了传统阅读方法;更甚者,巴特要人们忘却自己的历史经历及知识,进而摆脱记忆的束缚。他将诠释权从作者的权威中解放,真正说话的不是作者,而是语言,如果有什么地方凝聚了丰富的多样性,那也不是作者,而是读者。因为真正在诉说的是语言本身,而不是作者,所有语言排序背后所隐藏的众多文化含义,并非作者一人的绝对意义。所以,读者不必以作者赋予的意义为依归。我们所阅读的是读者的文本,而文本本身并不存在单一意义,在阅读中,文本意义自读者延伸,因读者而多元,读者和作者进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赛,于是作者的权威消失,留下文本本身借着阅读创造出多元的意义,文本变成个人表现与自我记载的记录。
  (摘编自李妍妍《浅析罗兰•巴特的“作者已死”理论》)
  材料二:
  西方文论颠倒作者和读者的位置,提出读者中心论。作品是作者写的,正如戏是演员演的,读者和观众欣赏的当然是作家和演员的才华。而读者中心论宣称作者死了,读者是第一性的,这就好像演员死了,观众还可以自我欣赏似的。
  读者中心论之误在于以为读者心理是完全开放的,实际上读者心理的开放与封闭是矛盾的统一。人的心理并不是一块白板,人的认识只有与其内心图式“同化”时才会有反应,读者看到的往往是与自己预期一致的信息,对预期之外的信息往往视而不见,感而不觉。故中国早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闹秘事”也是这个道理。
  西方文论认为20世纪是文学理论语言学转向的世纪,这样的线性思维取消了文学形式的审美历史积淀功能。文学形象其实是多层次结构的,不同形式分化着文学形象的感染力,由于它处于最深层,因而也有一定的封闭性或者隐蔽性,一般读者凭原生的直觉难以洞察。在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坦然告诉周萍,梅侍萍就是他的生母,不能因为她出身底层,就丧失人伦道德。这样普通的语言,其艺术震撼力在于,周朴园自以为光明正大的告白,造成了与周萍珠胎暗结的四凤触电死亡,周冲追救,随之死亡。蘩漪唤出周朴园,本为阻止周萍与四凤出走,让他留在自己身边,结果周萍自杀了。梅侍萍本想隐瞒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面对这样的结果,她崩溃了。周朴园本以为自己在儿子面前公开忏悔,可以表明自己的光明正大,却导致自己虽然活着却是在精神的孤岛上。几句平常的语言,导致几乎全部人物的命运向相反的极端转化。作家匠心独运,把众多人物调集在一起,让他们在这些话面前活不下去。这样强烈的戏剧性是戏剧形式凝聚起来的,如果无视文学形式的审美积淀功能是无法通晓的。
  读者中心论的极端化,造成把作品作为静止结果,完全排斥了作家的创造过程,在理论上还衍生出一个作者死亡论。事实上,我们只有深入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才可能抵达艺术作品的本源。脱离对作家创作的研究,完全根据作品自身来描述作品,这种做法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无视创作过程的作品评论不可能揭示其丰富的内在奥秘。其实,对一切事物奥秘的揭示都离不开对其生成过程的研究,文学创作更是如此,文学理论与批评应该建立在创作论的基础之上。
  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不只是被动的读者,同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应该而且能够设想自己进入作者创作过程中与之对话。许多评论者就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如对《祝福》思想艺术奥秘的解读,有学者根据法国格列玛斯的“矩阵模式”,得出结论是柳妈作为封建礼教文化的代表直接导致祥林嫂的死亡。
  其实,只要去分析鲁迅的创作过程,就不难理解其创作苦心。鲁迅在五四时期为什么不写封建礼教压制寡妇,不让改嫁?相反,他写的是寡妇拒绝改嫁,却被强迫以野蛮的抢亲形式改嫁。因为前者只能暴露封建礼教的夫权不人道,而后者则能揭示封建礼教夫权与族权的矛盾。在祥林嫂平静地和丈夫、儿子生活了以后,鲁迅为什么又要让她的丈夫、儿子死去?目的就是让她回到鲁镇,遇见好心的柳妈,劝她去捐门槛赎罪。最终在于表现比夫权族权更荒谬的神权。《祝福》最深邃之处乃在祥林嫂的死亡是没有凶手的,真正的凶手乃是一种对于寡妇荒谬、野蛮的成见,这种成见之所以能杀人,就是因为它在鲁镇每一个人头脑中被当成神圣的最高准则。这样揭示作品的思想艺术奥秘,对封建礼教进行的文化批评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在西方理论宣称自己已经失败之时,建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中国学派的历史机遇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当研其失败之因,创造性继承中国传统文论与现当代文化资源,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
  (摘编自孙绍振《文学批评“西方霸权”的终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罗兰•巴特认为,作品被完成后就没有了作者的声音,同时也将读者的地位提高到比作者更高的程度。
  B. 材料一认为,读者的阅读过程是在作者的基础上融入了读者独有的判断、诠释的再创作过程。
  C. 孙绍振认为,如果无视文学形式的审美积淀功能,就无法真正理解隐藏在作品最深处的具有一定封闭性的文学形象。
  D. 材料二认为,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应该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并就创作问题与作者展开对话。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已死”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方法,其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相似,认为阅读创造了文本的多元意义。
  B. 文本引用鲁迅说《红楼梦》的例子是想证明: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带着本身独有的视角,往往只能看到与自己心理预期一致的信息。
  C. 中国古代有“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种阅读方法与材料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D. 要建立起有中国精神的文艺理论,我们当研究西方文论失败之因,并创造性继承中国传统文论与现当代文化资源。
  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B. 读者的具体化是作品意义的源泉,而未定性的文本只不过是承载意义的载体而已。
  C. 篇章杂沓,质文交加,欣赏者又多有偏好,不能全面品评一部作品。
  D.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对阅读中作者地位的认知有什么不同?
  5.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5题答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B.“在作者的基础上”曲解文意,原文“文本的意义由读者个人诠释所赋予,而非来自作者”说的是并非来自作者;
  C.“文学形象”错误,由原文“文学形象其实是多层次结构的,不同形式分化着文学形象的感染力,由于它处于最深层,因而也有一定的封闭性或者隐蔽性,一般读者凭原生的直觉难以洞察”可知,“处于最深层、有一定的封闭性”的是文学形象的感染力,而非文学形象;
  D.“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曲解文意,批评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并非“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而是“应该而且能够设想自己进入作者创作过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吸秋千①
  【德】赫塔•米勒
  第一章  收拾行装
  当时我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了。说是我的,其实它们原先并不属于我。它们要么是改装过的,要么是别人的。猪皮行李箱是以前装留声机用的。薄大衣是父亲的。领口镶着丝绒滚边的洋气大衣是祖父的。灯笼裤是埃德温叔叔的。皮绑腿是邻居卡尔普先生的。绿羊毛手套是费妮姑姑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