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400字。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在通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进行过“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艰辛的探索。时至今日,共同富裕仍是一个全球性的人类难题。
  ②何谓共同富裕?从过程上讲,是全民共同致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中国人民都有的权利。实现富裕不只是少数人的机会,而是中国人民都能有的机会。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少数人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从结果上讲,共同富裕指的是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实现全国各民族人民物质丰富和精神丰实,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整体富裕。因此,只有从起点和过程上保证全民共同致富,才能集中在结果上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同时,共同富裕既与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根本对立,又与平均主义要求的“均富”不相容。
  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目的在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人类社会自阶级出现以来最大的不公平—两极分化,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
  ④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结果,只能导致两极分化。一方是资本和财富的积累,一方是贫困的积累。生产资料公有制能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成果惠及每个人。
  (取材于龚云《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
  材料二
  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开创了一条通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新道路,为人类现代化增添了新的内涵,为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②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迄今为止,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仅仅是少数人的现代化。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现代化进程创造的社会财富,绝大多数都流向了少数精英阶层。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有详实的历史数据证明,资本收益率一直高于增长经济增长率,这是导致财富分配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
  ③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政府职能不断退出,劳资关系严重失调。普通民众收入长期停滞不前,西方国家的财富集中度越来越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私人财富急剧扩张,财富鸿沟不断加深。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之所以无法根除两极分化和不平等的加剧的顽疾,根源在于它是资本主义方式的现代化,而人的异化和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特性。
  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⑤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式的现代化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由传统文明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以及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双重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命题,并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18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⑥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现代化新路。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直接目的就是要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实现“耕者有其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确立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部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的新变化,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擘画了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取材于鲁宝林﹑李建平《共同富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
  材料三
  心怀国之大者“国之大者”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精神前提
  ①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为人民谋幸福,在观念上,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在行动上,要踏实进取、再接再厉,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②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把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推向了新高度,同时也彻底消灭了绝对贫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心怀“国之大者”的      
  ③按照“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优化经济发展地理格局,挖掘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巨大空间潜力。在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推进先富带后富。浙江等发达地区在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求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体而言,就是在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和资源,将脱贫攻坚平稳过渡到乡村振兴上。在此基础上,优化脱贫地区的产业结构,通过补齐产业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实现产业的提档升级;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劳动密集性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大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造一批环境优、生活好、乡风美的宜居村庄。
  ⑤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求我们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优化城乡一体化格局。在分配过程中注意公平问题,努力缩小收入与财富的差距;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积极发力,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优势;在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上加快取得进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取材于张占斌《心怀国之大者“国之大者”推动共同富裕》)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体人民都有致富的权利和机会。       B.自始至终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C.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全体共同富裕。       D.社会主义制度是其实现的重要保障。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质上的区别。
  B.让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共同主张。
  C.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必然会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两极分化。
  D.中国现代化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加剧贫富差距。
  3、根据材料三,在文中画横线出填写恰当的词语(2分)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鱼与熊掌二者兼得                B.授人以鱼,而非以渔
  C.各尽所能,各尽其责               D.形而不辍,未来可期
  5、结合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下面的链接材料,体现了哪些中国式“共同富裕”的理念。(5分)
  链接材料:
  自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后,福建先后选派援宁干部11批183人、专业人才2000多人次到宁夏传导理念、传播技术.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科技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新格局。通过加强企业合作、劳务输出等促进两地交流发展。25年来,闽宁两省区,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提升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综合素质。原来生活在路、水、电不通地区的贫困群众大量搬迁。通过治理,昔日的“秃头山”变成了“花果山”,贫困村变成了度假村,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风景区。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三3月综合练习(一)(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1年,罗布乐思公司以“元宇宙第一股”上市,Facebook更名为Meta并宣布全面进军元宇宙(Metaverse);2022年,微软、字节跳动、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也开始积极布局元宇宙市场。一时间,元宇宙迅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但“元宇宙”一词并非新造。第一次使用“元宇宙(Metaverse)”的人是尼尔•史蒂芬森,他在1992年创作的科幻小说《雪崩》中勾勒出了人类使用化身在虚拟世界中开辟生存领地、进行社会互动的图景。只是,不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