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00字。
课后强化训练(十六) 说明文阅读(一)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数字阅读建立起四通八达的内容传播渠道,我们获取信息的种类和数量更多了。阅读资源极度充裕,“能不能读到”的问题,让位于“选择读什么”的问题。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资源,很多读者患上了“选择恐惧症”。人们缺少时间和精力去筛选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不是,所以干脆把选择权交给阅读平台,交给智能推送这个新功能,交给强大的算法。
算法透露了数字时代的显著特征:人的行为、性格、趣味可以被大数据量化、分析,从而变得可预测、可追踪。在“推荐”页面里,信息的选项看似增多了,但多种多样的选项不会同时出现供用户选择,而是一次只出现一个。这样一来,信息之间的横向比对、斟酌、辨别,被省略和跳过了。人们面对信息常常只有两个选择:喜欢或者不喜欢。长此以往,阅读平台会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数据与趣味模式,“精准投喂”用户想看的信息、爱读的书。困住人们的“信息茧房”,就是这样形成的。
久而久之,这种只关注自己感兴趣内容的阅读,就会让人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容易因惯性思维而固步自封。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阅读形式看,用户比例最高的是电子书阅读,最低的是有声书阅读。
B.从阅读形式的时间占比看,各类阅读形式的阅读时间占比差距在缩小。
C.图书用户更偏好电子书和有声书,表明纸质书阅读形式日渐衰微。
D.综合两张图表可以看出,图书用户读书渠道的选择呈多元化趋势。
答案:C
2.借助下面的问题提示,根据材料二内容,简要解释“信息茧房”的意思。
Q1:生活中的“茧房”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Q2:材料中读者的信息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特点?Q3: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性?
答案:“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关雎》中的这句话伴随着古人美好的情感和浪漫的追求流传了数千年,其中,荇菜更是被古人寄托了很多美好想象。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
荇菜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它拥有不止一个名字,还叫莕菜、水荷叶等。由于荇菜的花朵是黄色的,因此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金莲”。荇菜的根和横走的根茎生长于底泥中,多腐殖质的微酸性至中性的底泥是它们的“风水宝地”。荇菜的枝条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匍匐于水底的长枝,如横走茎,另一种是从长枝节处长出来的短枝。茎枝悬于水中,生出大量不定根,叶和花飘浮于水面。即使水干涸后,荇菜也不会就此死去,它们的茎枝可在泥面匍匐生根,向四周蔓延生长。荇菜一般不会孤零零地存在,通常群生,呈单优势群落。
(选自《科普中国》2021年6月1日,有删改)
材料二 荇菜是荇菜属中分布最广的植物。假如你生活在江南水乡,一定会在水沟池塘等浅水环境中见过荇菜。荇菜的栽培种植并不困难,它喜阳耐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