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300字。
秘密★启用前
云南省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钱穆编纂中国通史,对时代需求有清醒的认识。从1933年秋在北大担任“中国通史”讲席起,他先后多次撰文呼吁建设“今日所需的新史学”。1934年3月,他在《大公报》发表的《评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一文中指出:“今日所需者,厥为一种简要而有系统之通史,与国人以一种对于以往大体明晰之认识,为进而治本国政治、社会、文化、学术种种学问树其基础,尤当为解决当前种种问题提供以活泼新鲜之刺激。”1937 年1月,他以“未学斋主”为笔名,在《中央日报》发表《论近代中国新史学之创造》,再次呼吁撰写适合时代需要的新通史。他说:“所谓新史学之创建,要言之,此当为一种极其艰巨的工作,应扼要而简单,应有一贯的系统,而自能照应我国家现代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尤要者,……要能发挥中国民族文化以往之真面目与真精神,阐明其文化经历之真过程,以期解释现在,指示将来。”此后,钱穆又发表了《国学史教育》《新史学与新中国》《中国今日所需的新史学与新史学家》等多篇文章,阐述他的史学主张。其中,以《国学大纲•引论》对新撰通史的时代价值和意义表述得最为系统。
综合钱穆所说,围绕民族教亡这一根本问题,《国史大纲》至少肩负三项任务。
第一,简要阐明“我国家民族以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指出中国“生力”何在。“我民族文化之唯一足以自骄者,正在其历史。足以证明吾民族文化之深厚与伟大,而可以推想吾民族前途之无限。”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推动民族前进的动力,故求得历史真相至关重要。《国史大纲》首要揭明历史真相,告诉国民我国家民族生命活力之所在,让国民认清中国为什么不会亡。
第二,客观映照出“中国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指出中国“病原”何在。钱穆认为,所谓的“中国停滞说”“专制黑暗说”“封建社会说”等,都是抄袭洋人的观点。这种将病根推诿于古人的做法,抹杀了史实,掩盖了问题真相。“论当前之病态者,则必辨于近而审其变。”《国史大纲》必须着眼民族处于危难的现实,为民族把脉,查明病源,为有识之士革新现实指明方向:中国的问题在哪里?该从何处入手?
第三,由认识而了解,由了解而生感情,让国民自觉醒悟到“我该怎么办”。“值此巨痛深之际,国人试一翻我先民,五千年来惨淡创建之史迹,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必有渊然而思,憬然有悟,愀然而悲,奋然而起者。要之我国家民族之复兴,必将有待于吾国人对我先民国史略有知。”《国史大纲》的目标是培养爱国的国民和国民的爱国热情,尤其是增进那些知识和地位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对民族国家的责任。但增进历史文化认同、唤起爱国热情,不能托之空言。钱穆的方案是借助历史,让国民认识国史真相。
径言之,《国史大纲》的问题意识来自于现实,答案则返求诸历史。就此而言,该书饱含着作者在民族存亡关头对中国命运的沉思及未来出路的探索,体现了史家以历史学方式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独特运思。
《国史大纲》以历史方式解决现实问题,与同期著作相比,有两点表现得较为突出:一是坚持从民族文化本位出发;二是秉持整体观念,采取融会贯通的论述路径。不夸张地说,文化本位和整体观念堪称打开《国史大纲》、走近钱穆思想世界的钥匙。
(摘编自张极军《钱穆经世史学的学术理路——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讨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穆撰文呼吁建设“今日所需的新史学”的学术初衷与时代需求暗合。
B.《国史大纲》所肩负的三项任务,都是以民族救亡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C.作者认为《国史大纲》体现了作为史家的钱穆对中国现实的深入思考。
D.《国史大纲》指出中国“生力”何在,为有识之士革新现实指明方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列举钱穆的多篇文章,旨在论证他编纂中国通史的目的。
B.文章对钱穆著作的评述,详略得当,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带例。
C.文章在论证《国史大纲》肩负的三项任务时,层层推进,结构井然。
D.文章最后一段使用对比论证,突出了《国史大纲》独特的学术地位。
3.想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史大纲》坚持的民族文化本位立场,有助于读者充分了解钱穆思想。
B.历史真相至关重要,因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国家民族的生命活力。
C.钱穆希望借助历史,让国民认识历史真相并自觉醒悟,唤醒其爱国热情。
D.钱穆编纂中国通史,既立足于时代要求,又体现出了史学家的责任担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工智能正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机器人送外卖,写诗,虚拟大学生,还是各种自动化设施,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而且这种趋势还正继续深化。与此同时,何为人工智能的本质,却并没有统一的、清晰地定义。对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将会到怎样的层面,也一直是被讨论的焦点。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各种人群主体中,也不缺少哲学家的身影。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英瑾。
封面新闻:相对而言,很多人会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