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70字。
《边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边城》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节选部分是三到六节,可以独立成章。选文以端午节为时间轴心,时间跨度为现在——前年——去年——现在,描绘了一幅民性淳朴的风俗画,展现了一种自然、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教学中应当抓住选文第一段中提示的关键词“乐生”,从“热爱生活”和“博爱众生”这两方面进行欣赏,最后又回到选文开头,揭示主旨,从而在教学流程中与作品结构暗相扣合,达到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了解沈从文笔下边城的特点,透过对湘西人“乐生”的生活态度的分析,把握翠翠、傩送、爷爷等人物形象,感受到边城人们身上展现的人性之美,从而引导学生产生一种“爱美向善”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表现的民俗美和人与人之间的纯洁的爱。
教学难点:
对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美点条分缕析,进行归类。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读与讲析相结合。
教前准备: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小说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沈从文先生出生在湖南西部边远地区一个汉苗杂处的小小山城。他1923年离开湘西,只身来到北京。可在都市生活多年,他却依然如此深情地说:“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一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
那么作者为什么苦苦怀念“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呢?下面,我们就走进他的代表作品《边城》来寻求答案。
二、课文赏析
1、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4页。课文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六小节,我们先一齐来读一读第三节的第一段。
在这一段文字中,同学们能够发现边城人的生活状态的独特之处吗?
(明确:安分乐生。)
2、理解“乐生”
引《谋生与乐生》中的一段话来帮助理解:
“乐生”是一个愉快的词语,它意味着物质、情趣、品位、干净、爱、音乐......乐生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是一种心态,与物质没有多大关系。物质富裕的人不一定乐生,而贫穷的人也不一定不乐生。如果你能热爱生活、博爱众生,放一轮明月在心中,那么,任何苦厄便都能从容面对,并从苦中掘乐。
(明确:“乐生”就是热爱生活、博爱众生。)
3、那么,在边城生活着的人们有哪些具体的“乐生”表现呢?下面请同学们在文中去寻找,去发现,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