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090字。
评估检测卷(三)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77页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河乌咽(yān),大地含悲,袁隆平走了,留下了一株神奇的东方魔稻,撰写了一部驱赶饥饿的世纪传奇,矗(chù)立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B.成功就是一次漫长的跋(bá)涉旅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才能用虔(qián)诚的双手摘取到胜利的玫瑰。
C.这里的山水景致带着西北人粗犷(kuànɡ)豪放的性格,重峦叠障,山道雄险,漫步于山野沟壑(hè),景色迷人。
D.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筑起拯(zhěn)救民族危亡、赢得人民解放的钢铁长城,筑(zhù)就一个古老民族的苦难辉煌。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A项,乌咽—呜咽,yān—yè;C项,ǎnɡ,重峦叠障—重峦叠嶂;D项,zhěn—zhěnɡ;筑就—铸就。
答案:B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你不必穿越时空,通过《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经典,便可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不必舟车劳顿,借助唯美的文字,便可领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________、“窗含西岭千秋雪”的________;不必远渡重洋,翻阅《哈姆莱特》《红与黑》《老人与海》等西方名著,便可感受山海之外的民情、________的人物……让人有________的感觉。书籍,蕴含着神奇的魔力,潜藏着无限的可能。
A.绚丽 邈远 栩栩如生 身临其境
B.富丽 邈远 惟妙惟肖 身临其境
C.富丽 渺茫 栩栩如生 历历在目
D.绚丽 渺茫 惟妙惟肖 历历在目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选用。“绚丽”指灿烂美丽;“富丽”指宏伟美丽。据此第一空应填“绚丽”。“邈远”意思是遥远。“渺茫”指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据此第二空应填“邈远”。“栩栩如生”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据此第三空应填“栩栩如生”。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李京京的声音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剌剌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不是上台表演吗?
B.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所以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
C.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D.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孤独和精神的艰难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
解析:A项,应删去第二个“不”;B项,应把“所以”改为“不过”,这里表示的是转折关系;D项,搭配不当,应为“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
答案:C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________。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解析:语段首先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观点,然后举例,进一步阐释这种以苦为乐的苦乐观。最后一句应该加以总结,总结这类人能以苦为乐的原因。
答案:D
5.九年级某班举行“人无信不立”综合性实践活动,要求大家引用经典名言来论证,下面四位同学的发言,引用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强调只有诚信,才会有好的成果。
B.乙:“人背信则名不达”强调诚信对于一个人名声的重要。
C.丙:“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强调了没有承诺就没有朋友。
D.丁:“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用金玉与忠信进行比较,强调了忠信的宝贵。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交际。“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大意是:三杯热酒下肚,便慷慨许诺,愿为知己两肋插刀,一诺重于泰山。并不能论证“人无信不立”。
答案:C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