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600字。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语文(四)
语文测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被认为是寻找“知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设专章讨论“知音”问题。西方有学者则认为,文学活动仅有作家和“某个特定的读者”(批评家)的关系,还不能“超脱私人的范围”,只有当“第三者”即“读者公众”介入的时候,文学才能“进入社会领域”,对社会人群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批评只有面向读者,才能显示出它特有的意义和价值。
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文学影响于人的社会文化思想,不是以直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而是隐含在具体的文学形象之中。因此,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就显得尤为重要。读者从具体的文学形象中,固然也能直接受到“熏、浸、刺、提”的感发振奋作用,但要从中得到理性的认识和启示,就离不开文学批评家的工作。西方有批评家说,“批评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说明隐藏在艺术家创作内部的意义”。没有这种“说明”,鲁迅的《狂人日记》就只是一个“狂人”的胡言乱语,《祝福》《孔乙己》和《阿 Q 正传》等作品主人公的遭遇,也只能博人同情,都不可能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文学批评向读者揭示文学作品的这些意义,不是凭空杜撰,也不是生硬拼贴,而是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了解。在整个文学批评活动进程中,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学接受者,参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后才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从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提炼, 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批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别林斯基语),对文学作品所作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有该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包括该时代读者公众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等。这就需要批评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了解现实关系的各种变动,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把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凝聚成一种理性的判断力,以之作为解读作品、评论得失的思想利器。
惜乎一个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不是站在读者本位的立场上,而是偏离了这个立场。批评的出发点,不是读者的阅读需求,而是批评家的专业选择;从这种专业选择出发,对批评对象作种种命名和质的规定,把读者圈定在批评家的专业兴趣之内,由批评家的专业兴趣左右读者的感受和思考。批评的判断据以展开的“理性法则”,也不是建立在读者公众普遍的人生经验和人生问题之上,而是将异质的经验和问题直接套用到批评对象身上,对批评对象进行强制阐释,结果就不免张冠李戴、削足适履,造成了种种阐释的谬误和遮蔽。
明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的人生“烦恼”,硬要扯上存在主义的“存在”之思;明明是中国现实变革中出现的问题,硬要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问题进行同质同构的类比。凡此种种,这些被置换的“中国经验” 和“中国问题”,自然与读者相去遥远,读者远离文学批评也就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摘编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
材料二
非文学因素的介入,使当前文学批评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其一是“人情批评”严重。其中既包括作家个人的人情,也包括商业因素介入下的人情。这些因素的介入,严重影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个别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已经看不出文学创作原则,其优劣评价有时建立在个人交情或经济利益之上。一些文学批评活动还成了基于利益考虑的自说自话。其二是浓郁的圈子化色彩。一个典型表现是文学评价偏向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其他地区的文学被严重忽略。其三是远离文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泛滥。在非文学因素的主导下,批评家们逐渐习惯从非文学角度来进行文学批评。久而久之,从文学角度出发,针对文学自身的批评反而被边缘化。
在这种情况下,让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显然非常必要。需要说明的是,精神内涵是文学本体的重要内容,如对人性的重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等,还是评价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
回归文学本体,不是回到纯粹的形式,不是“向内转”,而是对文学独特思想内涵、表达形式的重视。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涵时,主体上还是应该从文学出发。同样,从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式特征出发来评价文学的艺术性,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要求。
文学是美的艺术,特别是语言美的艺术。关注文学的叙事、节奏和韵律等,是文学批评不可忽略的内容;同时还需要立足于以文学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文学批评活动。也就是要尽可能排除文学外因素的影响,保持文学在其中的主导地位。这就要减少文学生态中其他环节对文学批评活动的干预和影响,避免让商业因素过多介入到文学批评活动中。在文学批评的内在层面,还要始终以文学为中心,坚持以文学为主的基本原则,以及遵循文学的标准。
(摘编自贺仲明《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体的怀抱》)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西方学者都重视读者的作用,认为文学批评要面向读者,才能显示其意义和价值。
B.文学批评旨在揭示隐藏在作家创作内部的意义,从而使读者获得理性的认识与启示。
C.作为文学接受者,批评家不应将个人的主观好恶,作为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的标准。
D.中国文学批评出现许多阐释的谬误和遮蔽现象,根源在于忽视中国经验与中国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狂人日记》反封建的意义的揭示,在于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深刻了解。 B.将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烦恼”生硬地贴上“存在主义”的标签,是将异质对象直接套用的“强制阐释”。C.当前文学批评呈现的各种乱象,在于批评家从非文学角度进行批评,完全丧失了文学的立场与角度。 D.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就是要面向读者,把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表达形式作为文学批评的唯一出发点。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文学批评要重视文学本体的精神内涵,注重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
B.批评家只有通过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才能理解文学作品,领略其意义和价值。
C.我国近代从社会改良到现代社会革命,文学批评都充当了开启民智、唤醒觉悟的工具。
D.文学批评是对时代精神的认识,离开了现实和时代,艺术和批评都将失去意义。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 分)
5.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丑时三刻
(日)阿万纪美子
敞开的车窗里,吹进一股夏夜的风。松井正开着空空的车。他看了一眼手表,深夜 1:30 了。“这么晚了。” 松井正这么自言自语,一个小小的游乐场映入了他的眼帘。大象形状的滑梯、沙地、跷跷板,以及秋千等等都拖着一个个黑影子。
秋千上有一个小小的人影。
“呀,那不是个孩子?”松井一愣,踩下了刹车。“这个时候怎么会……”松井飞快地扫了游乐场一圈,会不会有个大人在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