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0080字。

  高2022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二)
  语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兴有各种解释,叶嘉莹在材料一中选择的是广义的解释和引申的解释,是从读者和作者两方面来分析的。
  B. 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其感发范围非常自由,情况比较复杂。
  C. 叶嘉莹引用《乌夜啼》是为了解说“兴”的概念,而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则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
  D. 唐诗在黄金时代之后已不太可能被超越。继续模仿唐诗的创作者没有出路,而另辟蹊径开创出更为通俗的宋词的反而超越了唐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嘉莹认为,词虽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但天生就有“比”“兴”特质,作者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却不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 叶嘉莹认为比兴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即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由心及物,而“比”则是由物及心。
  C. 叶嘉莹认为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并不可信,但引出了“比兴”的“言在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D. 蒋勋认为,李煜饱尝亡国之痛,有了跟以往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才爆发艺术创造力,从而创作出《虞美人》《浪淘沙》等后期经典作品。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
  A.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C.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D. 桃之天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请运用文中叶嘉莹先生的“比兴寄托”理论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5题答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反而超越了唐诗”错,原文只是说“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词并没有超越唐诗。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多个信息的能力。
  A.“读者却不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词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花园茶会
  [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就算预先定制,也不会有更完美的天气来开花园茶会了。温煦和暖,没有风,也没有云,蓝天上笼着淡淡的金色的烟霭。天刚黎明,园丁就起来修剪草坪,直到整片草地和种着矢车菊的玫瑰形花坛都似乎在发光。
  房子里所有的门似乎都打开了。轻捷的脚步和这里那里的话音使得房子里充满了生气。萝拉想去花园看看那些人把帐棚搭得怎样了。但是后门聚了好多人。
  “出了什么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