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48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云南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昆明记(节选)
于坚
昆明的夏天黄昏特别漫长,下午在市中心的翠湖公园喝茶,是享受之一。泡上一壶,几个朋友坐在柳荫里面,一人躺在一把藤椅上。天气凉爽爽的,风吹柳摇,满世界像是开着天然的大空调。几个朋友,说一下话,喝几口茶,一个个呆呆地看着阳光的影子在树上移动,想当然认为,阳光都是洒在叶子朝着它的一面,却发现树叶的底部也有光辉,原来是从水面上反射上来的,并且又再照亮了树叶下面的人,那阳光从树冠慢慢地向下溜,犹如刮胡子的刀片,到六点钟的时候,连树根那里都会灿烂起来,树顶却阴郁了。湖水里面飘满天上的晚霞,金色池塘,几只野鸭子在其间游来游去,公园里面到处是紫气。偶尔可以见到两个人,还在下象棋。有四个男女,还在搓麻将。
一个朋友说,走,吃饭去了。就出了公园,顺湖边走到叫红灯笼的那一家,进去就有一桌刚刚空掉、杯盘狼藉的桌子,伙计马上收拾千净,摆上几套新的碗筷,又沏上好茶,就,点菜。点菜也不照菜谱,而是直接到厨房里去,那里各种生菜熟食已经摆好,想吃什么点什么。长得像大赤包的老板娘亲自为你介绍每样菜的做法。就点了腌莲花白炒小腊肉、蒸茄子芋头花、大理雕梅扣肉、清水苦菜、豆花鲤鱼、老奶洋芋几样。够啦,老板娘说,莫浪费,不够么又点。
当其时也,昆明到处在吃,有的地方,一条街都是桌子,跑堂的都搞不清自家的桌子是哪几张。吃什么的都有,宣威老火腿、广东烧腊、湖南毛家菜、四川乡巴佬、山东大饼、过桥米线、烧豆腐吃烧豆腐这种东西最好玩,食客全部围着火塘,火塘上架个铁条的烧烤架,底下是泥炭火,上面烤建水运来的小方块的臭豆腐,烤到冒油,蘸着作料吃。作料分干湿两种,湿的,配卤腐汁、芜荽、辣椒、酱油等;干的,配干辣椒粉、盐巴、味精、花板粉等。食客只管坐下就吃,不需报数,卖烧豆腐的姑娘,一边翻烤着豆腐,一边为你计着数。
她用若干小碟,每个小碟代表一位客人或者一伙客人,食客想吃哪块夹哪块,你吃一块,她在小碟里面扔一粒干包谷,最后数一下和你结帐。
在夜幕降临之际端上来的一桌菜,用不了多少时候,就吃到盘子漏底,还要加两个,一个是油煎八宝饭,一个是芋头煮肉皮,好吃得要命,要命地好吃。管不得那么多了,我再吃一块肥肉。
酒足饭饱,买单的笑笑,走,喝茶去。这回是去花间集,顺着湖边走,都是茶馆,都是坐满在露天里喝茶玩牌的人,夜晚的序曲才结实,第一小节刚刚开始,喝罢茶还要吃些水果,还要找些话讲讲,还要搓搓麻将,看场电影…玩场多了。
这里写的只是昆明千篇一律的日子中的某些细节,如果要写下去的话,那是无法打断的。
这种生活过去几百年中一直如此,自从昆明成为一个城市后,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渐渐地越来越精致讲究夸张罢了“建都邑,成聚落,心有赖于木石泥工,云南至明洪武年间,移中原之民实滇,故房屋建筑无异于中原,”复盖屋顶的瓦,外省用的是板瓦,昆明用的是筒瓦,按规矩是皇家巨室才可用筒瓦,因为滇多大风,故明朝“特敕许用”.在五百年间,人们精雕细刘,手工建造了一座到处是画栋雕梁、青砖汉瓦的城市。房屋的细节已经非常讲究,要疏影横斜,要曲径通幽,以使人生更具有诗意。
昆明气候温和,雨水和阳光恰到好处,真是多一分嫌热,少一分嫌冷,仅仅适宜于生命,既不过分奢华,也不过分简朴,不慌不忙。这是一个永远不急着赶到哪里去的城市,从来没有一辆叫做时代的列车在旁边气喘吁吁地催促它,有,可能它也无所谓,让它等着吧。它从来不急着到哪里去报到,对于它来说,营造舒适人生的种种材料都已经足够,它不需要再改造什么,扩张什么,侵掠什么,图谋什么,水草丰美、天空符蓝、鲜花阳光、滇池里有生生不竭的鱼虾…正如孙眸翁在大观楼长联中说:“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这是一个对身体而不是野心有益的城市,它是为人生、为栖居而创造的,它代表了人类建造城市的最朴素的理想。它不是某种文明或征服史的象征,它不是一个文化上的符号、你唱罢我登台的戏台。它只是大地、花朵、灿烂的阳光、丰饶的物产,只是让人安居乐业的寓所。它是那种最普通、最平庸、仅仅是为了“在着”,为“过日子”建造的城市。
这城市的目的简单得很,就是为了过好每一个日子,按照季节和蔬菜,春捂秋冻,夏天吃蘑菇,中秋尝宝珠梨,春天喝阳春米线,冬日吃羊肉火锅。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
怎么写得那么慢,那么不厌其烦,昆明可能最心领神会,他写的就是人们怎样“过日子”噻。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几个朋友在翠湖公园休闲,用大量的笔墨,对阳光作了细致深入的描写,在光影变化中描绘出宁静悠闲的生活画面。
B.作者用“气喘吁吁”的时代“列车”,来映衬“从来不急着到哪里去报到”的昆明,凸显出昆明“不慌不忙”的城市品格。
C.文章引用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的语句,意在强调昆明四季如春,鲜花常开,是一个“既不过分奢华,也不过分简朴”的城市。
D.文章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多用口语和充满地域特点的昆明方言,形成了朴实通俗的语言风格,使文章鲜活真实,亲切自然。
8.本文详细描述吃烧豆腐的情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于坚在谈到文学创作时说“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云南省昆明市2022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征记(节选)
宗璞
碧初在屋里,看见玮从腊梅林中走过来,便知道他是一定要走的了.
玮进门叫了一声“三姨妈”,碧初拿出孟弗之的鞋让他换了。玮随碧初走到姨父书桌前弗之放下手中的笔,沉思地看着他说:“已经报了名了?”“还没有。”玮说,“我觉得该来说一声。我就要去报名。”碧初在旁说:“教育部征调大学四年级男生入伍,可你是三年级,没有征调你。”“作为志愿者也是本分。”玮说得很郑重。
弗之和碧初看着玮,爱抚的眼光流露出关心和一个问号。玮马上回答:“已经和姐姐说了,给爸妈打了电报。”两人互望一下,点点头,
腊梅林里传来一阵歌声,“骑驴灞桥过,铃儿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