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870字。

  固始县2022年九年级第一次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8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共28分)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每个民俗节日,都留存着一个民族深刻而独特的文化记忆。中秋节蕴含着“凝聚血缘、合家团圆”的寓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吟咏中秋明月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①    明珠;从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到团圆赏月的悠久习俗,中秋节凝聚着深挚浓郁的家国情怀,意味着家人团聚与家庭美满,也意味着国家 ②    和与华夏兴旺。当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应付式过节,而是认真思忖节日中包含的文化意蕴。人们一方面重新认识传统节日的当代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摆脱传统程式和不合时宜的习俗,设计切合时下人们心理的全新载体与方式,使人们在尽情享受传统文化丰盈精彩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承和康续家国情怀,让传统佳节③    发出时代光彩和人文魅力。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zài qián B. zài qi??n C. z??i qián D. z??i qi??n
  (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璀 ②详 ③幻 B. ①璨 ②祥 ③焕
  C. ①灿 ②祥 ③换 D. ①灿 ②祥 ③幻
  【1~2题答案】
  【答案】(1)A    (2)B
  【解析】
  【小问1详解】
  载,多音字。读z??i时,有年、记载等意思。读zài时,有承受、充满等意思。“载体”是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故读作zài;
  潜,只读qián,多用作做“隐藏”“潜入水中”等意。故“潜移默化”一词中读作qián。
  故选A。
  【小问2详解】
  “璀璨”是指光明灿烂。“祥和”是指吉祥和睦,也指慈祥和蔼。“焕发”是指光彩外现的样子。
  故选B。
  2. 古诗文默写。
  (1)《礼记》中说:“虽有嘉肴,弗食,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代诗歌的盛宴,唯有用心学习、潜心吟咏才能品尝到其中的珍馐至味。
  (2)《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关雎》中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3)《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成语“扑朔迷离”就出自其中“雄兔脚扑朔,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乐府”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4)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一般说来,律诗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如王维的《使至塞上》的颔联“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_”。
  (5)古体诗与律诗不同,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一句“_________________”就是九言句。
  (6)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又称“长短句”。辛弃疾在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曲是元代出现的新兴诗歌体裁。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散曲名作,“峰峦如聚,波涛如怒,_________________”简练生动地写出了潼关险要的地势。
  【2题答案】
  【答案】    ①. 不知其旨也    ②. 关关雎鸠    ③. 在河之洲    ④. 雌兔眼迷离    ⑤. 归雁入胡天    ⑥.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⑦. 赢得生前身后名    ⑧. 山河表里潼关路
  【解析】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雎鸠、洲、雌、雁、庐、庐、赢、生前身后”等字词容易写错。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3. 八(1)班某同学想阅读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请你从阅读纪实作品的基本要求出发,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给予阅读方法上的指导。
  【3题答案】
  【答案】示例: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把握作品事实。比如读《红星照耀中国》,先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了解它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事实的;然后阅读正文,边读边梳理,理清两个事实;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和“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阅读《长征》可以参照此方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纪实性作品的阅读方法考查。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长征》也是。因此,它们之间的阅读方法可以通用。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可以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