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40字。
只见“月饼”不见人
【作文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秋节前夕,家住湖北某小区的黄斌老人收到一盒其女儿快递来的月饼。老人诧异之余,当即给女儿打了个电话:“不就隔一条江吗,还懒到要别人代劳?中秋节不回来算了,寄什么月饼?我和你妈又不缺这一盒月饼。”没等女儿解释,老人就挂断了电话。
对于老人和女儿的行为,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先设置了一个情景——中秋节。中秋节本是合家团圆的日子,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家庭无法团聚,可是父母和子女又不能互相理解,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于是就更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立意角度:
(1)老人角度:正确看待“快递月饼”。
(2)女儿角度:孝道不能敷衍、走过场;要常回家看看;孝文化如何继承与弘扬。
(3)老人和女儿相结合角度:亲情需要沟通。
佳作品读
【佳作点评】
【佳作展台】
只见“月饼”不见人
中秋节前夕,湖北某小区的黄斌老人因其女儿快递回一盒月饼而人没回家感到很诧异,打电话给女儿,声称不缺这盒月饼,没等女儿解释就挂了电话。女儿寄月饼回家,本是一番孝心,老人为什么如此诧异?
诚然,女儿寄月饼回家也是牵挂父母、孝顺父母的体现;但住得很近的她,拿着月饼回家看看老人不也是很方便吗?也有可能女儿很忙,那也没关系,提前给父母打个电话,说明原委,又有哪个父母不体谅儿女呢?也有可能是出差在外,看到这盒月饼很不错,就想让父母尝尝。果真如此,这份孝心值得点赞;即使如此,也应该提前打电话跟父母说清楚原因。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就算迫于工作需要,中秋佳节不能回家看父母,那先打电话总是可以的,免得老人祈盼。
老人还说,不缺这一盒月饼。在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当下,不缺不足为奇。但问题在于:这是老人给女儿打电话时说的,而这盒月饼还是女儿送的,这就意味深长了。如果老人不缺月饼,那缺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老人的话语中寻找端倪。
先看看“不就隔一条江吗,还懒到要别人代劳?”这句话,一个“懒”字值得玩味。“懒”字意味着老人对这种行为的不认可,“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