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7990字。
202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学科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I卷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江独钓,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母题,其用意很微妙。人活动的天地由陆地转到了水面,转到了舟中。老子说,上善若水。画家们说,得意在舟。在我的理解中,似乎有这样的思路:陆地是坚硬的,世俗的,那里是一切欲望展现的领地;而水面是柔软的,精神的,那里是个人心灵隐微之所。陆地是固定的(相对而言),水是流动的,舟行水中,( ),任意东西,这正是人内心深深的期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朗月下的水面,空明,静寂,溶溶的月色下,迷离的江雾中,人与世界神秘地融合。中国画家还特别注意独钓,月明水深独钓寒,这是高迥独立的,如一丸冷月高挂,( ),正强调这种独立性,在独立中自由,在自由中高蹈。独钓,其实是一种悬隔,拉上一道帷幕,( )住世俗的干扰,独得一份悠然。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和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随波荡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遮挡
B. 随波逐流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阻挡
C. 随波逐流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阻挡
D. 随波荡漾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遮挡
2. 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画家不但喜欢将人活动的场景搬到水中,还喜欢将其搬到夜晚的水中
B. 不但画家喜欢将人活动的场景搬到夜晚,还喜欢将其搬到水中的夜晚
C. 画家不但喜欢将人活动的场景搬到水中,还喜欢将其搬到水中的夜晚
D. 不但画家喜欢将人活动的场景搬到夜晚,还喜欢将其搬到夜晚的水中。
【1~2题答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随波荡漾”,随着水波而起伏不定;“随波逐流”,着波浪起伏,顺着流水飘荡。比喻没有原则或主见,只是随大流,跟着别人走。由“水是流动的,舟行水中”可知,此处是说船随水波而起伏,应填入“随波荡漾”。
第二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是说“闲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意思是“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是说“独钓”。结合语境“中国画家还特别注意独钓,月明水深独钓寒”“独立性”可知,此处是说“独钓”,应填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三处,“阻挡”,阻止;拦住。“遮挡”,遮掩拦挡。此处是说“帷幕”,应使用“遮挡”。
3. 下列各项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 李耳 春秋楚国人 《道德经》 道家学派
B 《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英国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 米考伯夫妇
C 《老人与海》 海明威 美国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圣地亚哥
D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 奥菲利娅
A. A B. B C. C D. D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