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82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降,国人反思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人归咎于儒家文化,以为其缺乏或限制了勇武精神,难于造就阳刚的国民性格、坚定的国家意志。其实,这种认知主要是由于对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缺乏全面了解。在当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应该而且必须矫正这些认识的偏失,理解和发扬中国儒学中的勇武精神。
第一,仁者必有勇,“文”“武”相反相成。文武双全、文成武德、“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些习语无不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两大范畴之间相反相成的密切关系,显示了文武并举对于修齐治平、公共治理的重要意义。诚如《礼记》所言:“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后世意蕴丰富的“文”“武”两大概念,其含义的源头便脱胎自孔子所尊崇与追慕的古圣先贤——周文王与周武王。而孔子及儒家作为周代文明的自觉传承者,我们对其认识却明显地偏重于“文”的一端。
第二,“文”优于“武”、先“文”后“武”。相比于具体的政治功业,孔子所开辟的儒家学说,更为久长而深刻地塑适了中华文化。自“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定位而言,儒家强调在道德理性统摄下的“文"优于“武”、先“文”后“武”,这正是中华勇武精神的基调。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仁”为精神核心,始终对人性的后天可塑性抱有乐观的期待,对人世的温情和道德充满信心。固此在“修仁德”与“修甲兵”的抉择中,儒家天然即持反战的立场而首择乎前者。
第三,“武”之德要求智、仁、勇的统一。智、仁、勇是早期儒家最为着力提倡的君子所应具备的三种德目。“仁”作为儒家的精神核心,也应当统摄暴力活动的始终。以“仁”为根柢的规定性力量,既为行武的前提,又是行武的目的与归宿,唯其如此,“武”的使用才有意义。“智”与“勇”是扩张暴力效能的重要方式。在烽火连天的东周之世,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愈发深入,人们谋求以最少物质投入取得最大效果,“智”与“勇”之德便愈发受到世人的推崇。孔子则超脱出当时实用主义的时代风气,指出“智”与“勇”本身并不具备单独构成美德的条件。
孔子身后的儒家学者中,孟子更加强调“仁”的核心地位,标举“仁者无故子天下”的王道政治理想。孟子将直接性的暴力置换为王霸之辩、天爵人爵之辩、批判与抗议精神、大丈夫人格与浩然之气,面对冲突和矛盾,拒绝苟且或残暴而指出向上一路,学说特质偏重经验与推证的荀子,则更为关注解决现实中具体的暴力问题,将刑罚提高到与文教同等重要的地位,正视武力与战争在国家政治治理中的必要性,进而对其进行细致分梳。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诸方面的矛盾冲突同时加剧。中华武德精神强调以“文”为先而不忘战、智、仁、勇统一的特质,根本上起到了划定边界、协调冲突、规训具有破坏性力量的暴力为人类文明发展所用的导向性作用。重新重视与传承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武德精神,以其智慧化解矛盾冲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不仅必要,而且正逢其时。
(摘编自杨甜、杨传召《儒学中的“武”》)
1. 下列对于“文”和“武”关系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武”相反相成,文武双全、文成武德等词语便是印证,也显示了文武并举对于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
B. “文”先于“武”指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修仁德而反对修甲兵,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中华勇武精神的基调。
C. 仁、智、勇的统一是“文”的基本条件,也显示了“武”之仁德,唯其如此,对“武”的使用才显得更加具有意义。
D. 孔子身后的儒家学者,不再重视“文”的核心地位,他们提高对“武”的认识,正视武力与战争在国家政治治理中的必要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先驳后立,先指出近代以来对儒学中勇武精神的偏颇看法,然后亮明自己的观点:要理解和发扬。
B.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三个小分论点并列的结构,论述了儒家学说中的勇武精神,构思极为严谨。
C. 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引用《礼记》原文的目的是说明“文”和“武”含义的源头,显得真实而具有说服力。
D. 文章结尾再次总结观点,呼吁人们在当代社会,更要重视和传承中华勇武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认为中华民族落后挨打是几千年来所尊崇的儒家思想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缺乏全面了解。
B.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学者始终认为人性具有可塑性,施行“仁”既是行武的前提,又是行武的目的和归宿。
C. 孔子认为,“智”与“勇”本身并不具备单独构成美德的条件,只有和“仁”一起,才能成为“武”之德。
D.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种矛盾日益加剧,崇尚中华武德精神,可化解冲突,阻止妨碍人类文明发展的破坏性力量。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
中国实现由富到强的巨大转变,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富强得益于文化的强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不仅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历史总结,一直以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义之邦的大国君子形象一脉相承。
早在春秋之际,我国古人就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