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60字。
中考复习专项训练 文学文化常识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
B.《渔家傲》《江城子》《满江红》等均为词牌名,这些词牌不仅标明了词的曲调,也表明了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C.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动之以情”是其基本特征,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表”中的范例。
D.消息、新闻特写、通讯都是新闻体裁,消息侧重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侧重描绘新闻瞬间,通讯侧重讲述新闻故事。
【答案】B
【解析】B.词牌是填词所根据的曲调。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后来词和音乐失去联系,词牌只作为一种固定的文字声韵格式。词牌不表明词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故选B。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征蓬”指远行之人,“大雁”指信使。
B.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如“陛下”“君”等;谦称,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寡人”“愚”等。
C.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生马生的临别赠言。
D.李清照是宋代豪放派女词人,其《渔家傲》充满浪漫幻想的气息,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
【答案】D
【解析】D.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不是“豪放派”。
故选D。
3.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B.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谦辞和敬辞,“令堂”是谦辞,“高见”是敬辞。
C.“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D.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人初静”中的“漏断”指深夜。
【答案】B
【解析】“令堂”指对别人母亲的尊称。是敬辞,不是谦辞。故选B。
4.下面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中的“三”并非确指。都是泛指多数或多次。
B.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C.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垂髫”“加冠”“不惑”“始龀”“耳顺”五个词语在这里的顺序,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D.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绝句每首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绝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言”或“七言”。
【答案】B
【解析】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中的“三”都是确指,“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的“三”是泛指:
C.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加冠,男子满二十岁;不惑,四十岁;耳顺,六十岁;
D.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八句律诗共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四句,不分联;
故选B。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戏剧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两种。如《枣儿》属于独幕剧。《屈原》《天下第一楼》属于多幕剧。
B.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中,科举的正式考试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会试考中后称为贡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
C.古代有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庆历四年春”属帝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