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270字。
东城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共21分)
材料一
屈到嗜芰[1]。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2],宗老将荐芰,屈建[3]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取材于《国语》)
注释:【1】芰:菱角。【2】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礼。【3】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a楚国令尹。
材料二
屈到嗜菱,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菱,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
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
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注】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
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
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取材于苏轼《屈到嗜芰论》)
【注】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不羞珍异
A.
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忍绝其父将死之言
B.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蒲松龄《促织》)
事死如事生
C.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
然皆笃于大义
D.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李密《陈情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虽微楚国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庶人有鱼炙之荐
B.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违而道
C.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
子木其忍为此乎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建在祭祀父亲的时候没有使用菱角,而是使用了更合乎祭礼的祭品。
B.后人对屈建去芰褒贬不一,柳宗元持批评态度,苏轼则持认同的态度。
C.父母去世以后就不再读书和劳作,苏轼认为这是子女真情的自然流露。
D.苏轼认为,按柳宗元的逻辑,曾子病危时仍恪守礼法的做法是不仁的。
9.将文中画线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分)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10.苏轼认为屈建去芰“是必有大不忍者”。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明苏轼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5分)
11.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自己时评价,你认同谁的评价?请以下面两则材料为依据加以解说。(5分)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二)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13题。(共8分)
(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3)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4)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
12.从(1)—(3)则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13.山东曲阜孔庙前的仰圣门上,题有四个大字:“万仞宫墙”。请结合第(4)则内容解释“万仞宫墙”的意思,并说明它题写在此处有何深意。(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6题。(共12分)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1】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2】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1】莳:种植。【2】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
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
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15.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与《插秧歌》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韦应物《观田家》)
B.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张继《山家》)。
C.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畲田词五首》其四)
D.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16.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场景,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西城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①人君御臣,相易而将难。将有二:有贤将,有才将。而御才将尤难。
②六畜,其初皆兽也。彼虎豹能搏、能噬,而马亦能蹄,牛亦能触。先王知能搏能噬者不可以人力制,故杀之。蹄者可驭以羁绁,触者可拘以福衡,故先王不忍弃其材而废天下之用。是故先王之选才也,自非大奸剧恶如虎豹之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