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500字。

  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2年4月14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陆续推出,均收获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它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采用贴近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使用时尚有趣的方式包装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年轻观众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双重误区:一方面认为年轻人喜欢的都是“无脑剧”“傻白甜”“雷人风”;另一方面认为传统文化都是“高冷范”“夫子腔”“古董货”。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始终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无法创造出有效触达当下年轻人的传播路径和话语方式。久而久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渐渐失去兴趣,转而在“二次元”等潮文化中寻找精神慰藉甚至价值坐标。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缺少一个连接彼此的桥梁。
  然而,搭建这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非易事。都说传统文化是宝藏,可那些宝物都深藏在历史的泥土中,距今动辄几百年、几千年。要寻得宝物并为我所用,必须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加工等若干过程。就像矿石一样,只有被加工成饰品并戴在人身上,其价值和美才能彰显,否则可能永远只是一块无人问津的石头。
  由于深埋于历史的泥土中太久,传统文化有的已变成坚硬的化石,有的身上布满了尘埃,要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泽,除了要拂拭掉尘埃,还要为其穿上亮丽的外衣。比如,《国家宝藏》第三季开篇随着国宝盒子的无限延伸,无数文物在国宝盒子的屏幕内奇幻变化,讲解员走进通道,舞台瞬间变成充满文物的“宇宙星河”。舞台前后的18道旋转屏,左右两道为开合屏,通过裸眼3D技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节目在每期的场景设计中,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给观众带来惊喜。此外,经由动画片《九色鹿》原配音演员时隔40年的再次配音,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敦煌虚拟守护者“九色鹿”仿佛活了起来,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让观众大呼“我们的青春回来了”。
  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让普通观众对严肃话题产生兴趣,进而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最终给人以震撼和自豪感,这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同经验,但传统文化的传播若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利用大众传媒为公众多上一些厚重又鲜活的传统文化课,更要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逐渐培养起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什么,就是每一个国人,都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能发自内心地坚信、践行某些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并自信、开放、包容地对待其他文化。
  近几年,一些综艺节目用年轻化的表达解码传统文化之美,为年轻人架起了接触、了解
  传统文化的桥梁,迈出了重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接下来,更要鼓励人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之于中,必行于外”。
  (摘编自李韵、苏晓彤《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光明日报》2021年3月10日)
  材料二:
  《唐宫夜宴》成功“破圈”的背后,不仅仅依赖于演员们的舞蹈表演,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唐宫夜宴》根植于传统文化,深度挖掘文化故事,实现了内容格调的升华。舞蹈开头的博物馆展厅中,与乐俑们一同“出镜”的有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妇好鸮尊”、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少女们莲步穿行的天地间,依次出现了《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千里江山图》等中国古代名画,以及出土于山东嘉祥徐敏行夫妇墓中的《备骑出行图》壁画。众多国宝和舞蹈表演交相辉映,为节目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更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魅力,令人回味悠长。
  如果说中华文化为《唐宫夜宴》注入了灵魂,那么现代技术和创编技术的助力,则让这场唐宫夜宴变得妙趣横生。借助5G+AR的技术,节目结合了舞台艺术与电影蒙太奇的思维,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融为一体。录制时,演员们在舞台录制了一遍,又在棚内录制了一天,之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合成,最终制造出了一种“人在画中行”的独特景观,呈现出精美绝伦的舞台效果。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更仿佛置身于画卷当中,跟随千年之前乐女们的步伐,共赴宫廷盛宴,同享盛唐美世。
  一部优秀作品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唐宫夜宴》的火爆“出圈”,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创意来源的“乐舞俑”吸引了无数观众前往河南博物院“打卡”。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表示,这个节目让历史“活”了起来,让乐俑、乐舞图动了起来,更把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怀和艺术神韵深入社会公众的心中,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没有明星大腕,不靠网红话题,《唐宫夜宴》的成功是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节目的走红在给予文艺工作者信心的同时,也给当前文艺创作带来启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如何在传承和弘扬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寻文化肌理,借助新技术创新“打开方式”,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
  (摘编自王慧《刷屏的〈唐宫夜宴〉,为何能C位出圈》,《新华日报》2021年2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误区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无法摆脱原有的“小天地”,他
  们逐渐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B.距今千百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埋在历史的泥土中的宝藏,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
  取、加工等过程就能彰显其价值和美。
  C. 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都是通过汲取传统文化养分,
  借助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而成功的。
  D.《国家宝藏》第三季能唤醒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是因为其利用三维动画制作技术让敦
  煌的虚拟守护者“九色鹿”“活”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大众传媒要发挥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
  个人的内心,培养、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B.《唐宫夜宴》借助现代技术和创编技术,创造了“人在画中行”的独特景观,技术与艺
  术完美融合,让观众置身于画卷当中,同享盛唐美世。
  C.《唐宫夜宴》走红既不靠明星大腕,也不靠网红话题,更多靠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舞蹈演员们的精湛表演。
  D.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就要在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借助新
  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范畴的一项是 (3分)    (    )
  A.《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
  己身上的故事。
  B.《百心百匠》让明星嘉宾拜师民间非遗匠人,学习传统技艺,带领观众沉浸到具体的工
  艺制作过程中。
  C.某网站跨年晚会中,演员裘继戎表演的舞蹈《惊•鸿》将经典传统戏曲与现代舞蹈进行
  混搭和融合。
  D.“数字敦煌”对敦煌石窟和相关文物进行了忠实原貌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通过
  互联网与全球共享。
  4.请结合材料内容,归纳“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4分)
  答: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南    京
  朱自清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