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100字。 2022年新高考语文全国卷复习资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论证思路
考点:
1.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2.话题:《洛阳伽蓝记》
3.话题:自然文学
4.话题:意境
5.话题:中国戏曲
【考点研究】
一、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述层次、怎样一步步展开论述)
文章的行文脉络即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基本结构,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新高考的论述类文本由多则材料的非连续性文本组成,所节选的材料有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段论结构,有的材料摘自原文的本论部分,有的则摘自原文的结论部分,需根据所选材料内容灵活分析作答。
(一)立论
提出问题(引论:论点)——分析问题(本论:运用论据,展开论证)——解决问题(结论)。
示例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答案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
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
③最后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驳论
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提出正确观点。
示例 材料三论证时驳立结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
答案 ①驳:批驳了用现有科学标准衡量中医的错误观点,对中医的质疑不当。
②立:通过对科学的理论分析,作者认为中医符合科学基本的理论特点。
③结论:要在正确理解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去认识中医。
(三)答题方法
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提文章全貌。
应通读全文,结合著作或文章的出处(题目)快速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
2.研读段落,明确大意。
用简明的话把段意总结出来,理文章脉络。勾画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主要是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的词句和揭示文章思路结构的句子。
3.分析各段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先要概括归纳各段的主要内容;信息概括要全面,语言表达要简洁明白。
分清各段之间是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还是递进关系。文章结构主要分两种:一是总分式结构(总一分,总一分一总,分一总),二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等)。
注意:“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等表顺序的词,“和”“并且”“以及”等表并列关系的词,“然而”“但是”“不过”“其实”“相反”等表转折关系的词,“总之”“由此可见”等表示总结的词。
分析文章在表达观点时运用了什么材料以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文章是如何论证观点的,标出各个段落的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每一段的中心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分结构层次,看文章采取的是总分结构,还是并列结构、递进结构、对照结构,然后概括层意。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看段落中是否有分论点。最后,组织语言有序作答。
按照文章的结构层次,有序作答,作答力求完整、简明、条理清晰。
【答题格式】
(1)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提出);
(2)然后……(分析问题+如何论证——论述角度、论证方法);
(3)最后……(解决问题+如何解决——总结呼吁、指出办法)。
【考题对接】
一、张新科《艺术、身体与人工智能》
文本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人类自身的艺术创作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是否用“身体”创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之所以是“人工”而不是“人类”,就在于它不具备人类的身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应用,人工智能的计算、学习、推理等能力具有了质的改变和提升。但即使人工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身体的某些功能。它终究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艺术创作与人类的身体具有密切联系。
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动力。艺术创作的触发是由艺术家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正是因为他看到了“院中之竹”后,“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个“画意”就是艺术创作的冲动。艺术家的身体对外界环境具有一种能动的选择性。这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是不同的。虽然人工智能现在也可以通过看图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微软小冰2017年就具有了“看图创作现代诗”的技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的“看”与人类通过身体的“看”具有本质的不同。人工智能的“看”与其说是一种“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