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30字。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3.2 不求甚解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4、讨论交流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
  资料助读:
  1、“不求甚解”的出处。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作者以此为题,意在揭示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纠正当时人们的错误看法。
  2、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3、写作背景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4、文体知识——立论和驳论
  立论和驳论是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
  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是立论。立论包括确立论点——组织论据——推理证明三个步骤。
  反之,证明对方观点错误,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是驳论。驳论则包括辨析错误——展开批驳——确立论点三个步骤。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