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99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1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诗歌意象。
一、“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
“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人如见叶落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不包含树木的形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里的“落叶”显然是覆盖在地面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而历代的诗人,也仿佛都特别喜欢地面上的落叶: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秋天的“落叶”都是铺陈子地的。我们再看看课文中引用的写“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木叶”后的动词,常常是“下”。有时是“脱”,这些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树叶竟然还没有脱离枝头,只随风摇动,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呢。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仅仅是秋叶本身,并且常常是铺陈在地面的。
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
“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歌意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因为“木”这个字的暗示和“下”这个字的提醒,整棵树的形象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一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疏朗、萧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而“落叶”,没有肃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单薄的“叶”的意蕴。它们向我们传达着这样的暗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游子吟》里有落叶:“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游子漂泊,岂不正似落叶无根?如果加入“木”的意象,因为“木”暗示的沉稳、坚固,“叶”的漂泊无依将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将大打折扣。“飘零”“客心”“故国”“零落”“无复归”这些词语,都在印证着“落叶”与“木叶”不同的诗歌境界。
概括言之,“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而“落叶”则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为什么不能写成“无边落叶萧萧下”,正因为杜甫本要创造出一派阔大苍凉,“落木萧萧”对“长江滚滚”,才构成了统一的诗歌境界。
作为诗歌形象,“木叶”和“落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领风骚,各成佳境。
(节选自张彦金《莫道“落叶”是寻常》,有删改)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濡上秋居》),尤为脍炙人口,但用的也是“树”。
本文上面所举的例子,都说明“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王绩的《野望》诗分明写道:“树树皆秋色”,连用两个“树”字,强调的就是秋天无生机的萧索的树,而此处如改为“木木”则断然不可。再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得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再比如“古木”一词,古人用得也多,但可以是秋天的树,如“古木呜寒鸟”(魏征《述怀》);也可以是春夏的树,比如“古木生云际”(陈子昂《白帝城怀古》);至于“古木无人径”(王维《过香积寺》),人们不大容易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季节的树,而且也无须弄清楚了。我们还是像李白的“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的好,只把“木”当做一般意义上的树,而不必深究是什么样的树了。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再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历代诗人诗歌中的“落叶”着重在“落”字,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落叶”都是铺陈于地的;而“木叶”从来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
B.材料一认为,“木叶”后常常跟“下”“脱”等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完全脱离了树。
C.材料二认为,大量古诗中的“木”字并不像林庚先生所说“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的诗证明“木”字并不能反映季节。
D.材料二认为,“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没有差别,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原因之一是前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认为,杜甫的“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和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都是用“树”写出了秋天的情景,尤为脍炙人口。
B.材料一认为,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国怀乡者的孤寂,是因为“落叶”摒弃了树木的形象只留下单薄的“叶”的意蕴而传达出的枯萎、飘零、无所归依的暗示。
C.材料二认为,《野望》中的诗句“树树皆秋色”绝对不可改为“木木皆秋色”,连用两个“树”字,强调的就是秋天无生机的萧索的树。
D.材料一认为,“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但作为诗歌形象并没有高下之分,各成佳境。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落叶”表达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木叶”创造的是辽阔、疏朗、苍凉的诗歌境界的一项( )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C.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4.概括材料材料二的主要观点。(6分)
5.材料一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请依照示例,列举两例说明。(4分)
示例:(诗句)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暗示性)杨柳——借杨柳的枝叶来暗示女子黯然的离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鲁大海 (如梦初醒)他们三个就骗了我了,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