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000字。

  汉中市2022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考试
  语文
  (命题学校:汉中市龙岗学校)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题卡非题号对应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乘法口诀”是人们在计算中进行乘、除、开方等运算的基本规则,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沿用有三千多年历史了。古时的“乘法口诀”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至“一一如一”止,与现在使用的顺序恰恰相反,因此,古人用“乘法口诀”开始的两个字“九九”作为此口诀的名称,称为“九九表”“九九歌”“九因歌”“九九乘法表”。
  2002年湘西出土的3.7万枚里耶秦简中,就有3枚保存十分完整清晰的“九九乘法表”,据考古专家称,它是目前全世界发现最早的“乘法口诀表”实物,足可改写世界数学历史。这份“九九乘法表”详细记录了“乘法口诀”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半而一”结束,是为38项。为什么口诀只有38项呢?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已众所周知一乘任何数都等于任何数,除了将“一二而二”作为代表列入表内,从“一乘三”到“一乘九”7项都未列入。同时,“一乘一”也未列入,而表中出现了“二半而一”,就是2×1/2=1代替“一乘一”了。因此,里耶秦简“九九乘法表”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小九九”。同时,“二半而一”又见证了中国古代对分数的最早应用。
  关于“乘法口诀”,还有一则小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出告示招贤纳士。有一天,一位书生模样的人来应招,就将“九九八十一……六六三十六……二二而四”的“乘法口诀”背了一通。在场的大臣们都觉得好笑,齐桓公也笑着说:此等技能,我们这里连小孩子都会。应招人对答:假若您连我这个能背诵“乘法口诀”的人都重视了,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贤士来到您身边啊!由此可见,2600多年前的齐桓公时期,“乘法口诀”已很常用了。
  基于商代就已采用的“十进位制”而发明的“九九乘法表”,使乘、除、开方等数学运算更简便、快捷。这两项发明后来向东传入高丽、日本:经过丝绸之路西传印度、波斯,继而流行全世界。“九九乘法表”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项重要贡献。
  放眼世界古代史,古埃及没有乘法表,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是通过累次迭加来计算乘积的。例如计其5×18,先将18+18=36,再迭加36+36=72,然后再加上18得90。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采用的是60进位制,原则上一个“59×59”乘法表需要59×60÷2=1770项,太过于庞大,考古学家也从来没发现类似于“九九表”的“59×59”乘法表。古玛雅人发明过20进位制,与现代世界通用的中国古人发明的十进位制最接近。一个19×19乘法表也要190项,可是,考古学家至今也未发现任何玛雅乘法表。
  由于没有乘法表,在13世纪之前,西方人运其乘法、除法十分辛苦,能够乘、除大数的人甚至被视若数学专家。而在同时代的中国,一个十来岁的孩童就可以完成。“九九乘法表”这一伟大发明赋予了几乎所有中国人出色的基础计算能力。“九九乘法表”13世纪才传入西方国家,而且还是大学级别的学术部门才能学到。
  据媒体报道,英国成年人的数学水平很低,有人认为,他们一旦离开计算器,则连简单的乘除法都做不出来。据说,英国人因为数学不好,每年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200亿英镑!2015年英国人决定在小学推广“九九乘法表”,但因翻译成英文后发音颇为绕口而“水土不服”。以“三七二十一”为例,中文发音有节奏且易记,而英文“three  seven  twenty-one”就绕口绕舌难记了。不仅是英国,法国、德国等许多欧洲国家都一样,究其原因乃是中国汉语发音和构词具有先天优势。且语法、发音以及早期数字表达方式不同,造成欧洲人数学思维与中国人截然不同。不过,据说英国教育部门颇有决心,表示再困难也要将其推广,他们在《一课一练》英国版中,可能改为“12×12乘法表”,从而扭转基础数学计算长期不利的局面。
  (选自彭昌辉《背诵“九九乘法表”的历史,已经超过三千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乘法表最大项为九九相乘,古人便用“九九”两字作为此口诀 名称。
  B. 古代乘法表与现代乘法表最重要的区别仅在于口诀的数量存在差异。
  C. 专家认为,里耶秦简中的“乘法口诀表”实物足以改写世界数学历史。
  D. 商代就已发明的“九九乘法表”,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项重要贡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九九乘法表”的得名、演变、影响组织材料,展现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魅力。
  B. 文章旁征博引,广泛引用各种史料及研究结论,材料相对客观,持论公正中肯。
  C. 文章引用齐桓公招贤纳士的故事,使得行文更有趣味性,避免了一般论述的枯燥。
  D. 文章通过对13世纪中西方人在运算能力方面的对比,凸显出中国人数学方面的天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古代史上煊赫一时的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有乘法表,其他的文明都没有。
  B. 九九乘法表刚刚传入西方国家时,一般阶层的人未必有机会接触并深入学习。
  C. 英国人因数学不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才毅然决定推行九九乘法表。
  D. 学习中国古代的数学思想,是扭转西方基础数学计算长期不利局面的关键。
  【1~3题答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原因错误,根据原文“古时的‘乘法口诀’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因此,古人用‘乘法口诀’开始的两个字‘九九’作为此口诀的名称”可见,是因为口诀顺序从九九开始。
  B.“区别仅在于口诀的数量存在差异”错误,根据“除了将‘一二而二’作为代表列入表内,从‘一乘三’到‘一乘九’7项都未列入。同时,‘一乘一’也未列入,而表中出现了‘二半而一’,就是2×1/2=1代替‘一乘一’”可见,内容也有所不同。
  D.根据原文“基于商代就已采用的‘十进位制’而发明的“九九乘法表”可见,九九乘法表是基于商代就已采用“十进位制”而发明,并不是商代发明的。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将珍贵的古籍文献转化为缩微胶片,可在恒温恒湿的库房中长期保存。缩微技术因胶片储存占用空间小、保存寿命长、便于转化利用等特点,在文献保护保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缩微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为有效的珍贵文献长期保存手段。一方面,保存缩微胶片所需空间远小于纸质书籍;另一方面,比起保存期短的磁盘、光盘等介质,缩微胶片能保存500年以上,有显著优势。缩微拍摄后,古籍原件可以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