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740字。

  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
  语文试卷
  2022.3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马大勇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已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须补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受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词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条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清沦,光影我存急同多。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晶先生建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霎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想要真正读懂古典诗歌,必须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诗人碰撞,这样才能读懂诗人,最终思索探求诗人的人生。
  B. 因为常人的境界不高,加之他们文学鉴赏能力或研究水平有限,所以他们无法把读诗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
  C. 那些能“像烙铁一样,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诗句,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 最高的读诗境界就是读人,我们如果了解了诗人的心态、所感所思乃至整个人生,那么就能成为一个思想境界很高的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阐释“情”与“理”的内涵,接着指出并分析古典诗歌存在的“情理交通”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B. 文中举读黄仲则《癸巳除夕偶成》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读过这首诗的人一定都会有孤寂、落寞、忧患、清醒等感悟。
  C. 文中以黄庭坚、吴文英、袁凯等人的名句为例,论述了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D. 文章在论证中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使文章更有吸引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清楚苏轼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四海漂泊,客居异乡,就不能体悟出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失意和消沉。
  B. 理解了王维一生中多年被贬,耗尽了青春年华,就能真正读懂他为何在晚年写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千古名句。
  C. 了解了李商隐感情上 细腻和温婉,就会明白他为何多愁善感地写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一往情深。
  D. 要正确地领悟辛弃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豪情壮志,就要懂得收复相国大好河山是他平生的风愿。
  【1~3题答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张冠李戴,“思索探求诗人的人生”错误。根据第1段“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可知应是“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
  B.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1段“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可知文中并没有说“常人无法把读诗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而是说难以企及;题干前后两句的因果关系原文不存在。
  D.于文无据。“我们如果了解了诗人的心态、所感所思乃至整个人生,那么就能成为一个思想境界很高的人”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火星是天穹上的一颗红色亮星,我国古代先人将其取名为“荧惑”;古罗马人称“玛尔斯(战火之星)”,玛尔斯之名被国际社会沿用至今。早在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火星,开创了人类用科学仪器研究火星之先河。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亚帕雷利斯基曾利用望远镜对火星观测,认为看到了火星表面上的运河体系,这引起了人们对火星是否真有生物存在这一话题的浓厚兴趣。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火星探测结果都证明火星现在没有任何生命活动的迹象。尽管如此,人类并没有放弃对火星生命活动信息的探索。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