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280字。
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鲁迅毕生都在批判传统文化,以他为代表的激进思潮造成了传统文化在五四时期的断裂。这种观点表面上好像是有根据。的确,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非常深刻的,有时候他的批判态度是非常偏激的。
五四时期,鲁迅一谈到旧制度、旧文化,就深恶痛绝,有时候他把话说得很绝。他曾说:“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不可否认,在对待传统这个问题上,鲁迅的确采取了和惯常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那种叛逆的评判,这让人震惊,又让人清醒。
在《狂人日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这是狂人的话,其实也是鲁迅的质疑。对于普通人来说理所当然的事,鲁迅会质疑,他可能有独特的发现。清朝乾隆年间花了13年时间修的《四库全书》,一般人都认为这当然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但鲁迅却认为,这种编书的行为也是一个文化的“统制”,是以胜利者的看法来批评和征服汉族的文化和人情。因为清朝的文字狱、烧书也是与编《四库》同时进行的。当时在《四库全书》之外,被列为禁书的一共有13600多种,烧掉了15万册。鲁迅得出一个结论:“官修史书往往把历史上的真实给抹去了,这就是所谓篡改历史,强迫遗忘。”这样的例子在鲁迅的作品里比比皆是。鲁迅对传统始终是采取一种怀疑的态度,他用另外一种眼光,透过历史的本质重新去思考、去评判。这种逆反式的评判,给人一种警醒,使人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揭示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那些不适合我们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
现在也有些学者在批判鲁迅,认为鲁迅提倡不要读中国书。鲁迅在《青年必读书》里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和厌世,所以主张少看和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只看这个言论,似乎太绝对了,但问题是,当时正逢五四落潮以后政府主张重新尊孔读经,所以鲁迅提出少看中国书。这是特定语境中的文学表达,其中蕴含着鲁迅的一种整体感悟。我们读鲁迅的时候,不要逮住他一句话,就认定这是一个论文式的结论,实际上这是一种批判式的文学表达。他不是写学术论文,他写的是杂文,他是文学家。传统文化中有精华的,也有糟粕,不能笼统地褒或者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进步的时候,鲁迅那个时代的人就要冲破这个铁屋子,就要采取一种断然的态度,所以说话比较偏激。他认为在中国如果不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吞的态度去告别旧的时代,那是做不成事的。在中国做事,用他的话说,是“搬动一个桌子都要流血”。这大概就是五四启蒙主义那一代人比较激进的原因,这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现象。
把古代传统文化作为整体来看待,鲁迅是全盘否定的,他不讳言自己是激烈的,这是他的一个策略。但鲁迅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他有学者冷静和严谨的一面,他在批判传统的同时,也用大量的精力在整理、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发掘其中有活力的东西,可以借鉴的东西,可以转化的东西。鲁迅一生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整理了22部古籍,20世纪20年代他在北大上过中国小说史这门课,他写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到现在还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研究的标杆性著作。
(节选自温儒敏演讲《怎样读鲁迅的作品》,有删改)
材料二
今天,批判性思维不仅用来对通常所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更用理性分析和建设性的方式对自己的疑问和挑战做出合理解释。换句话说,批判性思维不仅要打破一个旧世界,还要建设一个新世界。
近代史上,很多学者都对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内涵做了定义。其中,最有名、最被广泛接受的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教授罗伯特•恩尼斯(RobertH.Ennis)的定义:“所谓批判性思维,是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定,而进行的理性的反省思维。”
这里的关键词有二:一是理性。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能理性思考。那什么是理性呢?简单来说,理性就是人们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理性的实质,就是尽可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因某一方面的信息畸变而影响对全局的理解。理性的思想内核,是一种思维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一种全局性思想。
二是反省思维。约翰•杜威出版了《我们怎样思维》一书,系统论述了反省思维。反省思维是指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它有三个特点:(1)具有自觉的目的性,旨在求得结论。这是反省思维与人类原生思维最大的不同,原生思维大多是盲目的、不受控制的。(2)是持续不断且井然有序的连接。原生思维则是暂时的、中断的、不连续的,因而无法形成深入思考。(3)包含个人的考察、检验和探究。原生思维不包含有序的、有规律的验证过程,盲信盲从。确定的思维目的、深入连续的思维过程、实证主义和怀疑精神,是反省思维的最核心要素。
批判性思维在实际生活和个人成长方面有巨大的价值。它的应用其实很简单。要学会批判性思维要入门,就要学会提问。提问,就是个体不断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发问,通过问题的形式,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校准信息,最终达到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升华。真正的知识,真正有价值的发现,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和精髓,就是从提问开始。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以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思潮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断裂,这是文化转型时期的一种现象。
B.和人们惯常的定势思维不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确采用了一种偏激的批判性态度。
C.鲁迅的偏激,是因为鲁迅是文学家,不能用论文式的表达而采用了文学式的表达。
D.虽然鲁迅并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但他对传统文化确实是持全盘否定态度的。
2.根据材料一的阐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正是因为有怀疑与批判的态度,鲁迅才能透过历史的本质重新去思考和评判,并发现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成分。
B.鲁迅在批判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也整理发掘其精华,这一点和他在《拿来主义》中所表达的态度是一致的。
C.鲁迅建议青年人少看中国书,是出于对当时社会倒退思潮的愤激,他批判传统文化,是因为渴望中国社会进步。
D.我们现在倡导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是因为今天传统文化不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二所说的“批判性思维”的一项是(3分)( )
A.多年前,李某某驾车撞伤人后说:“我爸是李刚。”网友通过调查发现,李刚是当地公
安局局长,据此批评李某某是官二代,所以有恃无恐。
B.王安石曾在《重题乌江亭》一诗中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
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C.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指出,对于中外文化遗产,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
灭,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D.关于汉文帝“宣室求贤”曾被后人视为君臣相得的典范,李商隐却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材料一所提到的关于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言论,是批判性思维,还是原生性思
维?请根据材料二作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梁父吟①
白先勇
一个深冬的午后,台北近郊天母翁寓的院子里,朴公和雷委员走向屋内。书房内的陈设十分古雅,一壁上挂着一幅中堂,是明人山水,文微明画的《寒林渔隐图》。两旁的对子却是郑板桥的真迹,写得十分苍劲雄浑: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另一壁也悬了一副对联,却是汉魏的碑体,乃是展堂先生的遗墨。上联题着“朴园同志共勉”。下联书明了日期:民国十五年北伐誓师前夕。联语录的是国父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