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55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22年初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4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班级开展“发现汉语之美”语文学习活动。请阅读同学们的发言稿,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第一位同学的发言稿。
我认为汉语之美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妙准确。 ① 诗人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过程大家耳熟能详。起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修改,“绿”字一出,诗意盎然,换一个字都不行。小说造句妙,诗歌用词精。《 ② 》中“武松打虎”一节,写武松看到榜文,知道真有老虎,又怕折运回去被酒家耻笑,只好硬着头皮,“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这几句描写,既点出老虎出来觅食的时间,又写出人物惶恐不安的心境,还渲染出恐怖悲凉的气氛。揣摩、品味汉语词句的妙处,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1)有同学对画线词语的字形、加点字的读音有疑问。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耳熟能详”应写为“耳熟能祥”B.“冈”应读为gǎng
C.“惶恐不安”应写为“慌恐不安”D.“坠”应读为zhuì
(2)在 ① 、 ② 中分别填入朝代和作品。(2分)
(3)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2分)
修改为:__________
2.下面是第二位同学的发言稿。
寒假写春联的活动让我记化化新。同学们写的春联都很精彩,但是小龙和小芳同学写的也很精彩。小龙同学写的“初生牛犊不怕虎,风华少年必成龙”,把俗语、去年牛年,今年虎年和自己的名字都嵌到对联里了。小芳同学写的“古有中原壮士持戈应战,不负万里疆土;今来西城学子执笔作答,无梅三年青春”,是在祝福我们考试取得好成情啊!我发现春秋战国的作品中就有很多对偶句 ① 《论语》中有这样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中也有这样的对偶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唐诗宋词中的时偶句就更多了,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 抗战时期,西南民大师生每遇敌机空袭,听到警报声,就要躲入地下防空洞。陈寅格先生为此作了一副对联:上联“见机而作”,下联“入土为安”。自然中见妙用,戏谑中见达观。中国人表情达意真的很喜欢用对偶,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妙不可言。
(1)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 ②。”B.①。②。”
C. ①,②”。D.①。②”。
(2)有同学认为这段话中的画线句表意不当,请帮助修改,(2分)
修改为:______
(3)“见机而作”原意是: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在陈先生对联中的意思是: ① 。“入土为安”原意是:旧时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在陈先生对联中的意思是: ② 。(2分)
3.班长用对联的形式对以上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填入对联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常揣摩, ① , ② ;
善发现, ③ , ④ 。
A.①遣词造句 ②凝练整齐 ③表情达意 ④精妙准确
B.①遣词造句 ②精妙准确 ③表情达意 ④凝练整齐
C.①表情达意 ②精妙准确 ③遣词造句 ①凝练整齐
D.①表情达意 ②凝练整齐 ③遣词造句 ④精妙准确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献写。(共3分)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① 。”孟子的这段话影响深远。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② , ③ ”所表现出来的生死观与孟子的思想一脉相承。(3分)
(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5-7题。(共6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渔家傲??秋思》上阕写景,一个“ ① ”字概括写出边塞与内地风光的不同,接着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突出塞下秋景 ② 的特点:下阕抒情,作者借 ③ 的典故和“浊酒”“羌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