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70字。

  大自然的语言
  课型:讲读课
  文本解读和教学创意
  本文是一篇较为“悠久”的经典事理说明文,作者是德高望重的竺可桢老先生,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浙江大学前任校长。他兢兢业业,以身作则,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从他1921年归国直至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长达53年,给后人留下重量级文本《物候学》。
  而《大自然的语言》是根据他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而来,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原文4700多字,共四部分:一是“大自然的语言”,二是“四个因素”,三是“在各国的发展”,四是“作用很大”,课文基本按顺序保留了文章的前两部分主体以及后两部分的部分内容。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功底与科学精神,先用生动典雅的文学性语言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引出物候学的概念,再用精确严谨的科学性语言讲解与物候学相关的其他因素,概要地给大众普及了一门科学学科。
  同时这篇文章也有着十分清晰有序的写作顺序,其基本行文结构是:什么是物候——物候观测的特点——影响物候观测的因素——物候观测在山区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及呼吁人们更广泛地利用物候观测,各层次之间层层推进的。同时前3段还有内部的时间顺序和演绎——归纳顺序。7-10段还有主次顺序。
  本课的教学思路会跟随文章的脉络,以写作内容及对象、写作顺序、语言风格为抓手,辅以说明方法开展教学,直抵文本背后涵养的科学精神。做到与文本的写作内容相合,与单元目标和课后的习题相合,与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及思维提升相合。
  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重点)
  (2)通过快速浏览文章,筛选文章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3)通过阅读作者实地开展物候学调查的文本,以及探究影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难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画批注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零、快速导入
  师:“语言”是什么?
  生(预设):说话,沟通交流、表情达意的工具……
  师:本文标题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如何说话、沟通呢?(引导学生关注预习1)
  生(预设):与人类生活相关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