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230字。

  二轮专题复习资料:散文化小说训练
  【学习目标】
  一、把握散文化小说“考题”的要求和题型。
  二、典题训练,提高学生完成散文化小说阅读的水平。
  【导入学习】 
  散文化小说是一种兼具诗意美感与内容深刻性的文体,向来为文学研究者青睐,这类小说的代表人物师陀的《说书人》就被苏教版选录了。近十年来也颇受江苏高考命题者的重视,汪曾祺的《侯银匠》、阿城的《溜索》、师陀的《邮差先生》、沈从文的《会明》这类散文化小说都曾被选入高考卷中。那么这类小说的命题特点如何?解答时又该关注些什么?本文将试图给出一些参考。
  【自主学习】
  一、认识散文化小说
  (一)散文化小说的概念解读
  散文化小说,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叙事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意味浓郁,形式灵活的新风格。它在情节上的叙事因素明显淡化,且更接近真实的朴素人生;在结构上,它不再依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不再注重矛盾冲突的展开。这种仿佛流水般自然的小说风格,也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和谐唯美的艺术天地。
  (二)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1.情节层面的非戏剧性
  这类小说,情节不再是构成小说最核心的因素。它在浓重的抒情语言特点下展开叙述,显示出散文化的结构特征,缺少传统小说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所以又称之为非戏剧性。它没有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大多是平常生活的自然呈现,也都润泽在平凡的叙述中。江苏卷2012年选的师陀的《邮差先生》,只是通过一个亲切温和、悠闲自得的老邮差的见闻展现小城安逸、祥和、淳朴的生存状态;2016年选的沈从文的《会明》也不注重情节的编织,只是写了一个普通至极的旧时代军队伙夫——会明,在喂小鸡之后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的故事,并借他的视角讲述那个时代里生命的卑微和普通老百姓对于生活的最基本诉求。这两篇文章都只落脚于展现生活的本色,没有动人心魄的情节。
  2.人物性格层面的淡化
  在传统小说中,作者非常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强调塑造 “典型人物”。而散文化小说却有悖于此,作者刻意淡化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只去呈现人物的原生状态。也正因为这种特点,2008年江苏卷的命题者针对《侯银匠》这样设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是写侯菊的文字较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3.意境层面的营造
  散文化小说中,意境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及民情民俗、人的生存状态的再现。汪曾祺在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