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360字。
保密★启用前
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A) 2022.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读懂诗歌,一定要读懂那个时代。曹操的《短歌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诗中,曹操在对自己发问,与自己交流。曹操回顾一生,这是一种世事沧桑当中时间流逝的忧伤,是在感慨战乱时代的人才难得,因此他对于人才的延搅是不遗余力的。但是他并没有沉寂下去,《观沧海》《龟虽寿》和《短歌行》都是在南下的时候写的,一路上充满了艰险。但曹操不因为有忧伤、多难就沉沦,而是认为应该抬起头来做事,把事情做成、拯救苦难。这正是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有壮大的气象、悲悯的情怀、高昂的斗志,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颇为难得。
而到了唐代,风格则大不相同。李白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愉快,通过三首《行路难》的了解,他活得“不痛快得很”。他不同于杜甫把吃饭写的具体,让人感受到一种操劳;他通过食物昂贵与因心情不好不忍食用形成对比,突出了面对诸多歧路,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怨气。这说明了解一首诗,不仅仅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更要了解诗人的遭遇。我们要不断地深入,了解更加丰富的李白形象。当然,在更多的时候,李白依然充满了自信,对于江左风流、魏晋风度非常赞许。
提到以东晋和南朝为代表的魏晋风度,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陶渊明。他的《归园田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隐士形象。隐士不在于是否逃避到深山老林之中,像范仲淹虽然处江湖之远但他依然忧国忧民,这不是真正的隐士。陶渊明所做的,是逃避了社会,“心远地自偏”。只有在他的人生和观念当中,才能真正地理解感受到那个朴素的时代。
陶潜在他那个时代不受重视,可是在后世留有美名,苏轼也是其中之一。苏轼并不是林语堂笔下的完美的人,而是一个有缺陷的人。但是,他正因为这些缺陷,才变得更加可爱。苏轼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但是我们应当知道,他所面临的贬谪环境,是非常凄凉的,但是面对种种的不幸,他自我解嘲身边的窘境,把生活的俗事当作乐事,始终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豁达的心胸。
曹操、李白、陶潜、苏轼,他们都在变化中的世界经历了种种的磨砺。这种生活的穷困也困扰着绝大多数的人。古代历史上的文人诗人的艺术造就,完全是跟他们的人生过往联系在一起的。“诗穷而后工”,是质朴的真理。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面对自己的使命,只有面对困难,才能有所奋斗、创造和创新。我们今天学习的古代文人的坚强和创造的精神,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康震《古代诗人的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欢愉之词难工,穷苦之音易好”,“诗必穷而工”,名人的言说被视为权威的判断,但对照史实,仍有不小的出入,穷者的文章不一定工,诗文作得好,作者不见得穷。穷与工并无直接的联系。
古代读书人的穷,多指科场失意、仕途蹭蹬、生活艰难。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其作品则成了唐代诗歌的高峰。反过来,生活稳定、衣食无忧,就一定写不出好文章吗?汉魏之际的曹植,名门望族、锦衣玉食,而笔下文字引领一时风骚,一篇《洛神赋》文采斐然,美仑美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立身庙堂、生活富足,他的书艺早有定评:文词典丽,意境廓大,论者称有盛唐气象。宋人晏殊高居相位,生活优裕,“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与唐人王湾“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异曲同工,是怀乡诗中难得的佳作,说起宋诗,谁也不会忘了这首《无题》。“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妙语连珠,如有神助,更是好评如潮。
世盛则诗盛,世表则诗衰,信哉斯言。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优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觉也很有道理,李诗气魄确实大于杜诗。讲生活境遇,李优杜劣,但论诗,李与杜其实难分高下。明人文徵明一生绝少波澜,生活小康,平静安宁,他写吴中胜景玄墓山,虽然只是小品文章,但作者用画家精细的眼光摹写景物,远近搭配、光影调度,均臻于至善,读之情韵宛然、如在目前。可见条件优越、生活富足,并非诗艺的负累、文思的室碍。
谋生不易、朝不虑夕是古人生活的常态,但将穷困潦倒、愁肠百结的负面情绪塞入作品、喋喋不休,只会让人生厌,事实俱在,炫穷难为读者看重。“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回。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生活何其潦倒,但诗行里找不到半点愁苦、怨悱的影子。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伴此生”还给那些盛称杜甫为诗圣,说他一生惟知家国安危、民生疾苦的铁杆粉丝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出身钟鸣鼎食之家,遭逢变乱、陷于绝境的张岱有一篇《快园记》,状写晚年衣食不继的窘况,但文字中看不到悲戚却夹杂了不少调侃,作者安于贫穷的旷达反给读者更多的回味。大丈夫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即用文字表达心中的委屈,也应有审美的从容。应当相信作家的自制力,顺逆、穷达、贫富,似不会过多影响文章的意趣、格调。诗穷后工,从古至今,人人都这么说,但这穷与工究竟在哪一个环节上实现了对接、发生了共振,前人的解释十分模糊,而笔者则能认定,炫穷而搏同情与诗文之工不可同日而语。
(节选自庄锡华《诗必穷而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的诗歌虽然都写于南下之时,一路艰险,但他的诗歌并不因此而情感消极低沉,而是昂扬向上。
B.李白没有将吃饭写得详细而具体,而是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对贵族的厌恶,表现了对百姓的关心。
C.晏殊虽然身居高位生活优裕,但思乡之情强烈,创作出的怀乡诗情感真挚,后人认为堪与唐诗媲美。
D.张岱陷于绝境之时,面对窘迫的生活在文章中表现出的达观,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强大的内心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懂诗歌,先要明白诗人生活的时代和经历。读懂了汉末乱世和曹操的生平,就能读懂曹操的诗歌。
B.同样是写食物,李白与杜甫二人写作的风格并不相同,这源于二人的家庭背景不同,生平经历不同。
C.“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两句表现出了虞世南诗作文词典丽、意境廓大的特点,体现了盛唐气象。
D.古人生活不易者众多,但他们在诗作中并没有表现出负面情绪,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作品难成佳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诗穷而后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B.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D.诗歌的灵魂是情感,在情感起伏的情况下才能写出好诗。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学完了《屈原列传》和《离骚》后,有同学认为正是因为屈原被排挤、疏远、放逐,“心有所郁结”,所以才会创作出不朽的名作《离骚》。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破 规 矩
熊立功
祖上有个爷,是剃头的。他头剃得光精,垸里人都叫他剃头爷。这剃头爷身上有故事,垸里长辈闲下没事,就爱聊他,可都讲不出个子丑寅卯。还算三爷口才好、记性好些,我就常纠缠他,要听剃头爷的故事。
三爷就给我讲了,我也把它记下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