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770字。

  郫都区2021-2022学年度下期中期考试
  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读诗、讲诗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觉的、感性的。比如李商隐无题诗到底说些什么,你可能不懂,可是你一读,觉得它意象很美,声音也很美,这就是你对一首诗的直觉感受。第二个层次是知性的、理性的,即考察一首诗的历史、背景、思想。第三个层次则完全从读者接受角度来读,我们对一首诗的诠释不一定是作者原来的意思。意大利学者墨尔加利就曾经提出来一个术语“创造性背离”,即我们对一个作品的阐释有自己的创造,这个创造很可能不同于作者原意。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古人写爱情的小词说明“成大事业大学问”三种境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也就是说,当你在读诗或词时,不仅探讨作者原意,更读出一种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从你内心兴发出来的东西。
  其实这就是中国古老的、孔子说诗的方法。孔子说诗可以“兴”,是说诗可以给读者兴发感动,引起读者更多感发和联想——这样的感发正是诗歌强大的生命力所在,这样讲诗词才是真正的诗教传承。
  今天我们诵读诗词,如果只为能背会写,无异于买椟还珠。诵诗读诗,重要的是体会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当下修为。我的老师顾随先生也曾经讲过“中国说‘诗教’,不是教作诗,是使做好人”。今天我们提倡中华诗教,就是要透过诗词,用今人的生命体悟和古人交流,用诗人的生命品格滋养今人的生命质地,这个过程本身将产生强大的感发作用,使作者、讲者与听者都得到生生不已的力量。在这种以生命相融会、相感发的活动中,自有极大的乐趣。
  这些年有关部门和机构推进《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工程”,2019年开始举办“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比赛以我的别号命名,专门面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古典诗词的读诵与讲解。去年暑期,虽然我还在病中,但仍然和决赛选手们在南开大学见面,与大家一同齐声高诵我的小诗“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再攀。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我衷心希望这个大赛能选拔出一批优秀语文教师,大家一起把古典诗词薪火传续下去。如闻一多先生指出的:“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我们这些诗教传薪者的使命,就在于发掘古典诗词中的感发力量,让中国古典诗词成为更多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灯。
  此时此刻全球抗疫,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从中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勇气。作为一位96岁的老人,我一生经历过很多苦难。2007年冬季我因肺炎住院,病愈后曾写过一首小诗:“雪冷不妨春意到,病痊欣见好诗来。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有承传,千百年来传诵的古典诗词也必将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叶嘉莹《从中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勇气》,学习强国2020年3月21日)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以通过直觉感受诗的意象和声音之美,但不能直觉感受到诗的内容和情感。
  B.从读者接受角度读诗是中国一种古老的读诗方法,孔子说诗也是用的这个方法。
  C.诵读诗词只满足于能背会写是不够的,因为这并不一定能吸收到诗词的精华。
  D.古典诗词具有感发人心的力量,使无数的中华儿女从中获得慰藉和勇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谈读诗、讲诗的三个层次,其意在引出中国诗教传承的话题。
  B.第一段引用墨尔加利的术语是为了证明读诗或词时要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C.末段引作者的诗入文,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古诗文底蕴,激发读者创作的兴趣。
  D.文章以如何更好地传承古诗词为中心展开论述,思路清晰,逻辑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读者接受角度读诗,就允许每一个读者对于同一个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B.古典诗词都具有感发人的力量,这种感发力量要发挥作用,还需要好好发掘。
  C.诵读古典诗歌,重要的是从古人那里获得生命的滋养,使自己不断得到提升。
  D.优秀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不断让人产生感发和联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讲述主体(谁在讲述),故事主体(谁被讲述),接受主体(谁在观看)。互联网时代参与主体边界模糊、角色重叠,各民族、各群体、各阶层都在“讲述”“被讲述”,也都在“观看”“被观看”,多主体多元化传播已成现实。“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把握这一时代特征,并从以上三种主体入手,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