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630字。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六校联合体第一次联合调研试卷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修辞本来是一个极熟的熟语,自从《易经》上有了“修辞立其诚”一句话以后便常常连着用。连用久了,自然提到了“辞”字,便会想起“修”字,两字连用,简直分拆不开。但是解说起来,终究还是修是修,辞是辞的,被人当作两个单词看。直到现在讲修辞还是如此。
而各人对于这两个单词的解说,又颇不一致,大体可分为广狭两义,狭义以为修当作修饰解,辞当作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广义以为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
第一,是文辞还是语辞?这在过去,往往会回答你说:既然讲修辞,自然修的是文辞。但若略加考察,便知这只是崇尚文言时期的一种偏见。在崇尚文言的时期,人们往往轻蔑语体(口头语),压抑语体,贬称它为“俚语”“俗语”,而以古典语为范围划分语言的类型。其实古典语在其出现的当时,也不过是一种口头语言,而所谓修辞又正是从这种口头语言上发展起来的。文辞上流行的修辞方式,又常常是受口头语辞上流行的修辞方式的影响的。而文辞和语辞的修辞方式又十之八九是相同的。所以,必须坦白承认所谓辞实际是包括所有的语辞,而非单指写在纸头上的文辞。何况文辞现在也已经回归本流,以口头语辞为达意传情的工具。而我们现在听到“演讲的修辞”云云,也早已没有人以为不是修辞了。这就是实际上已经把语辞认作修辞的工具了。
那么,是修饰还是调整?这在过去,也往往会回答你说:既然说修辞,当然说的是修饰。如武叔卿所谓“说理之辞不可不修;若修之而理反以隐,则宁质毋华可也。达意之辞不可不修;若修之而意反以蔽,则宁拙毋巧可也”(《读书作文谱》六),便是指修饰而说的一个例子。这也只是偏重文辞,而且是偏重文辞的某一局部现象的一种偏见。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既不一定是修饰,更不一定是离了意和情的修饰。以修饰为修辞,原因一是着眼于文辞,因为文辞较有修饰的余裕。二又着眼于华巧的文辞,因为华巧的文辞较有修饰的必要。而实际,无论作文或说话,又无论华巧或质拙,总以“意与言会,言随意遣”为极致。在“言随意遣”的时候,有的就是运用语辞,使其所欲传达的情意充分切当一件事,与其说是语辞的修饰,毋宁说是语辞的调整和适用。即使偶有斟酌修改,如往昔所常称道的所谓推敲,实际也还是针对情意调整适用语辞的事,而不仅仅是文字的修饰。
当然,写说本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写说者同读听者的社会生活上情意交流的现象。从头就以传达给读听者为目的,也以影响到读听者为任务。对于读听者的理解、感受,乃至共鸣的可能性,从头就不能不顾到。那么对于夹在写说者和读听者中间尽着传达中介责任的语辞,自然不能不有相当的注意。看它的功能,能不能使人理解,能不能使人感受,乃至能不能使人共鸣。
(节选自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它更注重主观性的表达,所以“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对它不是完全适用的。
B.材料一中“修辞立其诚”的“诚”,是指名与实、言与行、表与里的统一,强调言辞要与客观实际、实践行动、内心所想保持一致。
C.材料二认为古典语由口头语发展而来,文辞修辞方式受口头语辞修辞方式影响,修辞方式基本相同,所谓辞应包含所有语辞。
D.材料二中把“修辞”的“修”解作“调整或适用”,把“辞”解作“语辞”,界定了“广义上的修辞”,以区别于狭义修辞。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就“立其诚”的三层含义,由修辞到为人,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
B.“写说”的目的是写说者把意思传达给读听者,让读听者理解、感受甚至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写说者相当注意语辞。
C.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一直被使用,因而修辞十分必要,而修辞的本质是言语交际活动中的语辞调控与适用。
D.人们在作文或说话时,无论华巧或质拙,要想达到“意与言会,言随意遣”的最佳效果,离不开以语言优美为目的的修辞。
3.下列事例,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修辞立其诚”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出现“跪求体”“哭晕体”,文风浮夸荒诞,令读者反感。
B.《滕王阁序》凭借华美的文辞、抑扬顿挫的节奏、骈散结合的句式被称为“千古第一骈文”。
C.汉初文章有质朴畅达之风,有经世致用之功,折射出了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
D.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写文章一定要符合实际,远离空洞抽象,全党文风焕然一新。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以上两则材料都从“修辞立其诚”入手展开论证,但是论证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各自的论证侧重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旗手
刘建超
爷爷悄悄地回到村里时,已经是半夜了。
鬼子封锁了村子,不许村民外出,怕给山里的游击队送衣送粮。
几个给游击队送粮的村民,被鬼子抓住,被吊死在村口的两棵大槐树下。村子里阴森森的,死一般寂静,连狗都不敢叫了。
爷爷端着一碗凉水,大口嚼着菜糖窝窝说,根据上级指示,组建了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我要做一面旗子,以后集中力量打击小日本鬼子。
奶奶看看家徒四壁的屋子说,哪有可以做旗子的布料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