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70字。
古诗阅读专题
北京市顺义区2022届高三二模(第二次统练)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1】。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2】,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3】,来日且扶头【4】。
注释:【1】物华幽,物华,美好的景物。幽,清幽。【2】蕞尔,微小的样子。【3】费分说,一时难以说
清。【4】扶头,扶头酒,一种易醉人的酒。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子”句说朋友久未来登楼远眺,此刻楼外秋景仍值得观赏。
B.“西楼”句是对马叔度说尽可专心吟诗赏景,不用管时间早晚。
C.“唤起”句说明月之下我寒彻心扉,报国之念如百川付诸东流。
D.“英雄老矣”让人联想到作者《永遇乐》中“廉颇老矣”一句。
14.“剑气已横秋”句中,以“剑气”喻指建功立业的豪迈志向。下列诗句中“剑气”不含这种志向的一项是( )
A.囊锥脱颖久峥嵘,剑气干霄恨莫平。(杨冠卿《次韵王宣干秋怀》)
B.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C.拂牛剑气洗兵威,定乱归功更是谁。(释正觉《颂古一百则•其六十八》)
D.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王令《寄洪与权》)
15.“借景抒情”是古诗词常用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综合练习(二)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5题。(共20分)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1】
【唐】岑参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暮到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西来谁家子【2】,自道新封侯。
前月发安西【3】,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4】。
十日过沙碛【5】,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注释:【1】天宝八年(749),岑参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兼任都护)高仙芝幕府掌书记,本诗为作者首次赴安西途中所作。宇文判官,高仙芝属下。【2】谁家子:指字文判官。【3】安西:指安西节度使治所龟兹镇。【4】西州:唐时州名,在吐鲁蕃一带。【5】沙碛:沙漠、戈壁。【6】飕飗:风声。
12.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驿”两句写西行路程的遥远,同时也写出行进的迅速。
B.“沙尘”两句勾画出一个餐风宿露、鞍马风尘的骑者形象。
C.“自道”一句点出骑者身份与近况,又暗示其兴奋与自豪。
D.“十日”四句写作者此次西行的沿途景况,描绘非常真切。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初次赴安西边塞,因为过陇山途中的艰难和边塞的艰辛等,情怀悲壮。
B.诗人既赞赏宇文判官的坦率真诚,也对其戍边是为妻子而打算的想法不解。
C.本诗写事、写景、写情真切,展现了当时戍边将士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D.本诗采用近体诗的形式,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一韵到底,富有音乐美感。
14.本诗前面已说“令人愁”,结尾又说“不愁”,前后是否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6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