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610个字。
《山西教育》(初中版)系列阅读
(2005第十一期——文艺性议论文的阅读)
【美文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①,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②,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③。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④,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注释:
①[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一九二○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②[求神拜佛]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
【名师导读】
嬉笑怒骂砭时弊  颂善伐恶明思想
                        ——解读杂文
一、           什么是杂文?
杂文是散文的主要样式之一,是一种具有战斗性的文艺性论文。它精悍、明快、犀利、活泼,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锐的战斗性,鲜明的政治性,高度的艺术性,可以直接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它的样式灵活多样,像杂感、杂谈、随感录、随笔、札记、日记、短评、演讲、絮语、小品等,只要是用文学手法来说理的,都可属于杂文的范畴。
二、如何阅读杂文:
一要了解杂文内容的针对性。读一篇杂文,要了解它是什么时候写的,是针对什么人、什么事写的。是鲁迅式的战斗性很强的杂文,还是谈工作、谈学习或批评人民内部种种消极的现象一类的杂文。这些,都会决定一篇杂文的写法、议论基调和语言风格。
二要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杂文的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