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5070字。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形成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孟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冲口而出”,“无意于佳乃佳”。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冲口而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冲口而出”,而有了诗,有了佳诗。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思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冲口而出”倒创作出了佳篇。表面上看,诗人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殚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格式塔心理学对意识聚焦作了详尽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对于诗这种复杂的充满自然灵气的结构来说,意识聚焦的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原因。
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辽阔的“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歌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强调“冲口而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如果说“苦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更重视求助于无意识。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冲口而出”,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他认为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科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
材料二: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之前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观点——有意于佳和无意于佳。所谓“有意于佳”就是在艺术创作之前要经过认真的构思、严格的规划、周密的布局才能在艺术创作之时“下笔如有神”。所谓“无意于佳”就是在艺术创作之前不需要缜密的艺术构思,要顺其自然,随性而发,依势而行。
“有意于佳”与“无意于佳”的分歧点并不是在于心理、身体等方面的准备,而是在于对艺术的态度。有意于佳的“意”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的各种准备工作;无意于佳的“意”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无功利心理。只有摒弃了功利性、刻意求佳的心理,才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佳作。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就是创造美的过程。这种被创造的美是人工美,但也可以更接近自然美。巧夺天工、宛若天成、鬼斧神工是对高超艺术作品的绝佳赞美。什么是最高境界的美呢?康德说:“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即要求艺术家创造美时要超然功利,又要求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从直观审美出发,摒弃一切功利心理,追求一种纯粹心境下的美。这与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观点异曲同工。
“无意于佳乃佳”体现在艺术欣赏之时就是欣赏者要以非功利之心去发现艺术作品的内在固有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考虑艺术的工具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欣赏到艺术作品深处的艺术意蕴,与艺术家“神遇”产生共鸣。如今的艺术品拍卖,以金钱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是错误的方式。许多收藏家看到了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而非其内在的艺术价值,根本无法品味到艺术作品的意韵。
既然无意于佳才能产生佳作,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是对“无意于佳乃佳”这一命题的误读。无意于佳是要建立在有意于佳的基础之上才会产生佳的效果。“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最后的不费功夫是建立在踏破铁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想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首先必须经过勤学苦练,掌握基础技法,有深厚的功底,配合以情之所至,有感而发。没有基础技能的熟练掌握,即使有想法、情感也是无法表达出来,孩童的信笔涂鸦只能被看作是孩童情感的表达,而不能被看作一件艺术作品,因为孩童没有掌握绘画的技法技能。其次,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效果还必须追求无意、心斋、朴素、自由无为的心境,去除心里的世俗观念,修炼自然无为自由精神。只有这样由内而发的艺术精神才能产生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
(摘编自李新《初探“无意于佳乃佳”在艺术中的体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真正的好诗蕴含的“天机”“灵气”,现代诗学与中国传统诗论有不同的看法。
B.苏轼主张“无意于佳乃佳”,强调“冲口而出”的唯一原因是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之弊。
C.因为“无意于佳”的创作态度才能产生佳作,所以我们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D.材料二认为我们在进行艺术构思、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时应该怀着去功利性的心理。
2.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无意于佳乃佳”的论据是( )
A.东汉卫铄:“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
B.曹雪芹不为功名利禄,仅为抒发内心胸臆而创作《红楼梦》。
C.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兰亭集序》是在酒酣狂欢之时即兴而作成。
D.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苦吟”派代表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他冥思苦想,反复推敲,求助于意识的结果,“苦吟”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B.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
C.“无意于佳乃佳”体现在艺术欣赏之时就是欣赏者要以非功利之心去发现艺术作品的内在固有价值和艺术价值。只要这样就能欣赏到艺术作品深处的艺术意蕴。
D.“有意于佳”与“无意于佳”的分歧点在于对艺术的态度。有意于佳的“意”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的无功利心理;无意于佳的“意”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之时的各种准备工作。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艺术创作者如何才能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