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600字。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资料——实用类文本之非连续性文本专题
  一、知识点精讲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新闻类、评述类文本和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试题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I、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1.在内容上,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
  2.在文体上,跨文体。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
  3.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
  4.内容具有时代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体现阅读与生活日益紧密的特点。
  II、考点透视
  非连续性文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于一体的大视野阅读形式。其考查的主要特点:
  1.考查形式灵活多样。非连续性文本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其话题鲜活,信息量大,概括性强,言语理解与表达问法新颖,题目设置机动灵便。
  2.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阅读材料中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汲取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效信息,并整合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达。
  3.注重个性阅读体验。考生阅读材料时,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联系积累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注重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出自己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
  二、例题实训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这种交融不仅有力促进了古诗词和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还使二者各自取得了新成就——山水诗和山水画成为古代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艺术典范。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中国文化中,书画亦写心志。这是诗书画印能够结合的内因。由此亦可反观中西文化的异同。按照18世纪西方美学家对于诗画差别的论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