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670字。
绝密★启用前
河北省2022届高三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
语文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罗振玉在《教育五要》中认为:“凡一切国民,无论才技如何优美,而德行缺然,如此人者有益于国家乎?有损于国家乎?此不待智者而知之。”就是说“任何人不管他才能多么高、技术多么好,但是,如果他没有道德,那么这个人会对国家有利吗?还是对国家不利呢?这个道理是没有智慧的人都明白的”。在培养德行方面,以培养公德最为重要,他认为要反复教育学生:要时时考虑到公共利益,对于自己的亲人要相亲相爱,对于人民要仁慈。他又从反面说明:如果教育偏于技术的传授,而修身则仅占一个学科,更有甚者,学校不设立修身的课程,立足长远而言,就会培养出不少有才能而无德行的人,显然,这种结果是对国家不利的。
罗振玉所主张的办学原则是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可见他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他在《教育世界》列出了一个他拟定的课程表,这张表显示:首先要开设“修身”的课程。具体的开设要求是:6岁到9岁的普通小学课程内容是“童训讲话”,以后逐渐增加儿童容易接受的“本朝名人言行”;10岁到14岁的高等小学要讲授“外国名人言行”;14岁到18岁的普通中学则改授伦理课程,内容是从古今人物言行到伦理学。可见罗振玉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一目标贯穿在整个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的情况讲授不同的内容,对于小学生就多讲道理并通过讲有道德的名人的故事来进行道德启蒙,对于中学生则讲授古代名人的言行,并讲授伦理学,专门学习道德现象的起源、发展、本质以及道德规范等内容。这种设置是很合理的,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教育世界》1902年4月第24期上刊登了罗振玉的《学制私议》,其中的第一条教育宗旨的第一项就明确表示:“守教育普及之主义。先教道德教育、国民教育之基础及人生必须之知识技能(即小学教育)。”可见他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的。
(摘编自黄耀明《论罗振玉的德育与修德》)
材料二:
追溯现代大学精神,我们可以回到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的时代,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的那个风云时代。蔡元培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开始推行全方位的改革,提出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他在北京大学欢迎会上对大学生品德的塑造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朴素,一是静穆。这正与孔子的君子理念和教育理念一脉相承,《论语》里孔子有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蔡元培把这句话的理念总结成四个字“朴素静穆”。孔子言及学生颜回时又讲:“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就是朴素的典范。奢侈放纵会损害德行的培养,会妨碍学业的精进,朴素成就君子。“静穆”是指希望学生养成蹈厉之精神,养成浩然之气,不然容易成为狂躁之士。做学问要头脑冷静,“敏于事而慎于言”,沉淀自己专心学问,以至“修业而进德,任事而成功”。随后,蔡元培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再一次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向北大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抱定宗旨”是指上大学不为其他,只为养成高深的学问和健全的人格。“砥砺德行”是指要磨炼意志,养成好的德行,这样学问才能精进,而德行的养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而“敬爱师友”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素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信朋友、友爱同学,正如孔子所言,“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我们能看出蔡元培所看重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关于德行的养成,与孔子的“好学”理念一脉相承,这也是蔡元培所提倡的大学精神之所在。
若干年后,北大教授钱理群指出了北大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当年蔡元培的北大教育理念遥相呼应,引人深思。钱理群在回复一封学生的来信时说:一些青年为什么工具化、浅薄化与老化,根本问题在于没有精神的信念,没有信仰与追求,“因此,现代的中国最迫切的是‘文化的重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信仰的重建”。换言之,我们培养出了会做题、会考试的学生,这些学生成绩很高,顺利毕业,但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发现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综合能力差,甚至品德低下,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应试教育阶段忽视了立德树人教育,于是出现了精神危机。事实证明,立德树人必须是教育的重心所在,这才是其根本任务。
叶圣陶先生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要归结为品德教育,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自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切实记住鲁迅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摘编自夏雨《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校教育既要传授技术,也要设立修身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才能、有德行,对国家有利的人。
B.罗振玉主张开设“修身”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情况讲授不同内容,因材施教。
C.学校的德育教育极其重要,只要学校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就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D.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振玉把德育放到第一位,因为在他看来.德育远远比智育和体育重要得多。
B.蔡元培的北大教育理念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德行,这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C.罗振玉指出要先进行德育教育.作者赞同该观点,也认为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
D.两则材料均综合运用引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蔡元培“朴素静穆”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罗振玉和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异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材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以后这样的人不多了
梁衡
从医院里看范敬宜同志回来,第三天就收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们是很熟的,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又住在同一个大院里。老范从小受过严格的国学训练,又上过教会办的大学。论学问是中西合璧,论经历是七上八下,论意志和信念可谓九死而不悔。他曾主持《经济日报》《人民日报》两大报纸,成绩显著,且人又十分温和善良。每个人总是属于自己的时代,有自己的基因,我想今后中国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