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710字。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和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世间》以“审美理性”为潜流,助推着“理想激情”的道德理想主义大潮滚滚流去。基于此,《人世间》达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相吻合的叙事高度。
在“理想激情”高扬的阶段,“审美理性”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结构作用。《人世间》实现了“审美理性”同“理想激情"和谐相生的叙事状态。“审美理性”的化身不再是梁晓声早期知青小说中形而上的精神力量,也不再是“荒诞”时期解构主义下的宏大价值幻灭。文本中周家一代人以书籍背后的“知识”为精神启蒙的源泉,不断提升其“超我”层面的道德标准。在“文化大革命”现场中周秉义曾直言“我希望咱们周家的后人还能幸运地读到那些书。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一辈子没读到过这些书是有遗憾的”。就是说,无论是否与“文化大革命”现实社会的逻辑相契合,这一幕幕文学图景不仅同梁晓声早期道德理想主义的基调-—“青春无悔”极其吻合,而且更加显露出其对“知识”背后的“审美理性”特有的推崇与尊重。
在“理想激情”失落的阶段,“审美理性”使文本叙事没有回到“单向度激情"荒诞化幻灭”的老路上去,而是大气磅礴地上升到历经“人世间”磕碰后的超然坚忍的境界。在评论界对遭遇理想失落的周家兄弟的解读中,周秉义被解读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而周秉昆被定义为“好人文化”的代表。但是循着梁晓声“作家”之维的意图投注,遭遇理想失落的周家人便不仅仅是各自文化符号的具体表征,更是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为以往梁晓声道德理想主义叙事主体的知识分子阶层,周秉义代表着政治知识分子,周蓉代表着自由知识分子。周家兄妹看似处于理想激情失落的窘境,实际上理想激情的失落也代表着“审美理性”层面各自身份意识的参悟。无可否认,道德理想落空后的周秉义也常郁闷不得志,但其郁闷的根源不在于所谓一己理想的被缚,而在于群体本位的公共理想危机本身。“自己谨小慎微、辛辛苦苦工作三十多年,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党在周围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高大起来,却又哪里抵得过层出不穷的贪官污吏的负面影响呢?这种气馁的话,他无处可说,只能长期闷在心里,甚至终日郁郁寡欢”。以群体忧乐为忧乐的周秉义,又不决然是一个扁平人物。扁平人物是一种类型人物,这种人物性格简单、不复杂,但周秉义的性格绝非单一,反而给人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审美理性”使文本中的周秉义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
参照“怎样做人”的线索解读梁晓声一生的道德理想主义文学创作,,《人世间》便不再是既往以“理想激情”为原点,单向度的激情陨落与零向度的激情解构为价值半径的坐标体系,而是以“审美理性”为潜流,并支撑着水面形形色色的“理想激情”的潮起潮落,潮起之际有来自“审美理性”范畴的“超我”价值标准,潮落之际有来自“审美理性”范畴的另一类价值图景的显现,但无论潮起潮落,终究以各种人世向善的形式汇就“理想激情”之河。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梁晓声走出了驳杂的“知青”与“红卫兵”身份认同,在理性领悟的高度上书写共和国浩瀚历史,最终达到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文学契合。
(摘编自王潇《梁晓声道德理想主义如何价值重构?》)
材料二:
文学作品,作为作家情感和理性物态化了的语言符号系统亦即文本,是以一个多层面的状态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的。感性、理性共同构成其内容,共同决定其本质。
在情理构成的区域内,把情、理分别看作两个极点,越是远离中间地带而靠近情极的作品越注重情的表达,愈是靠近理极的作品就愈注重理的深刻,于是文学作品就有了批评家所谓的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之分。通俗文学更多地表现常情,严肃文学更多地反映对于现实世界的理性认识。它们共同兼容于现实世界的整体状态之内,这是一个自然存在。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发生、嬗变不可能超越“人本身”的感性和“人本身”的理性。随着文化背景的转换,阅读群体的结构必然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更,文学作品所处的情理的相应位置就产生相应的变动,但文学作品处于情理两极之中依然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文学不能脱离理而存在,也不能脱离情而存在。情与理在文学作品中是对立,统一的。并不是偏重于理的作品只有理,偏重于情的作品只有情,而是在定位于情理所组成的区域内的作品,都是情、理共同作用的产物。我们把定位于情,理所构成的区域之间的文学作品称为正常的存在、挥发状态。而超出了这一区域的文本称为反常状态:在其结构中要么排斥理,要么拒纳情。也即文学作品游离于正常状态之外。
排斥理的文学作品,它所表达的情没有过滤,没有净化,没有理的规范,其中表现的情必然有低俗的成分。它给读者留下的是感官的低层次的刺激,达不到“理中之情”所具有的感染作用。拒纳情的文学作品,它所反映的理,没有依托,没有诉诸形象,没有情的浸染,其中所表现的理必然有说教的成分。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干枯的理论灌输,达不到“情中之理”所具有的教诲作用。前者表现了这一类作品由通俗(感性)走向了庸俗,后者表现了它由严肃(理性)走向了深晦。
(摘编自胡炼《文学作品:一个具有“情”与“理”的统一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晓声在早期的知青小说中把形而上的精神力量作为“审美理性”的化身,他在《人世间》中改变了这一创作观。
B《人世间》仍然保持着梁晓声早期道德理想主义的基调,但更加显露出其对“审美理性”;特有的推崇与尊重。
C.在“理想激情”失落阶段,“审美理性”使文本呈现出超然坚忍的境界,这比“超我”的道德标准更能打动人心。
D.在由情理组成的区域内,靠近情极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通俗文学的特征,而靠近理极的作品往往具有严肃文学的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晓声笔下的周家人并不是各自文化符号的具体表征,而是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B.周秉义在道德理想落空后变得郁郁寡欢,这使得他内心群体本位的公共理想出现了危机。
C.《红楼梦》讲述儿女私情,情的成分多,理的成分少,因此它是游离于文学作品正常状态之外的。
D.文学作品在情理所组成的区域中的位置并不是不变的,会随着阅读群体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够体现“扁平人物”特点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相对稳定,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智、关羽的义等。
B.狄德罗认为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
C.《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性格是不断发展的,她的性格充满复杂性与矛盾性。
D.米切尔塑造的斯嘉丽由原来任性自负的大小姐,最后蜕变为勇于面对生活困苦的新女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文学作品中“情”与“理”的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弓 长 张
郑俊甫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话就是说张长水的。
张长水是西街村的支书,也是我驻村认识的第一个人。乡干事老刘介绍张长水时,用了一段排比句:“没有他点不了的豆腐,没有他降不住的人,没有他摆不平的事儿。”
说这话时,张长水并不在我跟前,可以肯定,老刘没有拍马屁的嫌疑。
等见到张长水时,多少有些让人失望。干干瘦瘦的一个老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