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5200字。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在电子媒介尤其是电影出现以后。20世纪20年代,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开始在欧美流行,其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与传统精英文化产生冲突,由此引起社会对媒介的负面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的重视,这也打开了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大门。
  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自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卫发表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至今才20余年的时间,虽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广,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与当今时代媒介多元发展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学者把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分为两类:媒介从业人员和非媒介从业人员。我们所亟须推广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对象应该是非媒介从业人员。保守地估计,全国有近千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等传媒类专业,对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的媒夼素养教育,不是如何普及的问题,而在于怎样提高。而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各地试点的覆盖面还很小,没有全面进入课堂,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论借鉴的阶段,有的学者甚至完全照搬西方理论,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
  现在仍然需要思考的是,在中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理论?西方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是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任何理论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和古夸皆准的绝对普适真理。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这好比我们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目的是织出中国的帽子。我们学习借鉴西方的媒介素养教育经验,是为了建立中国自己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已经在思考如何建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的问题,并正在逐步形成共识。他们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力求融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切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立场、中国观点和中国方法。比如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尽管各位研究者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基本内涵不外是培养主动的、理性的受众.增强受众了解、认识、辨别、利用媒介和信息的能力,这就已经突破了西方早期的培养批判能力、抵制负面作用的界定。
  我们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媒介无处不在,信息无处不在,尤其是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每个人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传播快的特点,真的、善的、美的与假的、恶的、丑的信息错杂纷呈,面对海量信息,面对真假虚实,面对主流话语和小道消息,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获得有用的信息?如何辨别真伪,不受虚假信息的诱惑?这些都需要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毫不夸张地说,媒介素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心健康、人生发展,而且关乎国民素质、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传播媒介知识,培养他们主动地获取信息、正确地理解信息、批判地思考信息、负责任地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明显落后于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在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与文明发展的信息观的指导下,建构好中国特色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摘编自周然毅《建构中国特色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虽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但其理论研究整体上仍处在理论借鉴的阶段。
  B.我国非媒介从业人员目前面临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不是该如何进行普及,而是该如何提高其媒介素养。
  C.西方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于培养批判能力、抵制媒介的负面作用,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更先进。
  D.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不断探索,在如何建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的问题上已形成了共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论述了欧美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然后以此为话题引出了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讨论。
  B.文章第三段采用设问的方式,强调了我国应根据国情来建立自己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系。
  C.文章第五段论述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D.文章既肯定了西方理论的重要价值,又主张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体现了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20年代.电子媒介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其积极的一面,欧美国家因此才开始重视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
  B.现如今传递信息的载体层出不穷,这使我们每个人不仪是信息的接受者,还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
  C.面对海量信息,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伪,不受虚假信息的诱惑,与一个人的媒介素养有很大的关系。
  D.当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引起重视,尤其是青少年,要具备主动获取信息、正确理解信息等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跨界融合之所以成为中国纪录片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国内文化消费市场的扩容提质。一方面,用户基数的扩大必然导致用户需求的多元,从而要求市场供给多元的纪录片,推动了纪录片的“跨界出圈”;另一方面,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化议题、娱乐方式、审美旨趣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时,相对位于更高层次、拥有更高品质的纪录片便成为百姓文化消费升级的优先选择之一。今天的纪录片已经不是一种小众的、高冷严肃的艺术体裁,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大众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