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70字。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拟行路难》其四 年级 学期 学段
教
学
目
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起兴”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背景,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阔达的情怀。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中“起兴”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主旨。
教
材
分
析 《拟行路难》(其四)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其实“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就是这一单元诗歌阅读的方法。我们欣赏每一部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志与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欣赏《拟行路难》(其四)首先要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仕实行门阀制度,出身寒门的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及对当时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愤激,这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与私愤,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学
情
分
析 面对诗歌,大多数学生都倍感困惑,许多学生对诗歌鉴赏毫无兴趣甚至敬而远之,把理解诗歌作为难以逾越的鸿沟。基于这种情况,在这个单元的诗歌教学活动中我们加强古典诗词的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深入体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
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互相质疑。每一节课都希望学生学有所得,进而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整体的把握诗词的内容——品读诗词的语言和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诗《拟行路难》(其四)。先来看题目,拟,模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出身寒微,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一辈子愤愤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官,最后死在战乱中。
1.课前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2.课堂上朗读一遍,加深印象。 知人论世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诗歌”理性认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