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746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阐述教育和教学问题方面有何特点,那就是重学甚于重教甚至“以学论教”,即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问题。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一套有关“学”的话语体系。
中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学记》即以论学起首:“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所说的“学”“教学”,意谓学校、学习,教与学,但实际上是说的教育、教化。而且,《学记》的主旨分明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却名之日“学”记,实际上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这在古代教育文献中寻常可见。如《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表明在孔子那里学的问题十分重要。又如,《荀子》第一篇是《劝学》,可见劝“学”在其整个教育思想乃至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尤其是,其所谓“劝学”无非是在论述教育问题。这是通过论学来论教育的典型一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已经大量引进了西方教育理念、理论和思想,甚至现代汉语的“教育”一词也已经出现,人们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概念表述方式。如,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进呈慈禧太后专门论述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劝学篇》,实际上是一份阐述其国家教育改革主张的报告,并非是狭义地在劝人向学;清末正式成立的中央教育主管机构,称为“学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称为“劝学所”,都仍旧是在用“学”表达教育概念。
语词是表达概念的,概念是反映实际的。重学的话语体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重学的教育认识和教育实践状况。以先秦儒家为例,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礼记》,几乎都将教育作为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起点,又将个人的学习作为教育的“细胞”。他们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是由学—思—行,或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组成。这些阶段依序而行,实现着“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而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即是学习—教育—政治。这样的教育观念就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精神、人文取向和社会整体意识。正因为学习是进一步的道德践履、人伦践行,尤其是教化社会和从政理民的基础,所以,从纵向看,学习是人生活动的重要起点并伴随人生命的始终;从横向看,学习又成为形成社会善序良俗的重要起点。这是从教育的社会意义上考察。
从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考察,重学特征表现得尤其明显。宋代理学家讨论教育作用问题,谈到人在教育的影响下如何发生变化,提出了“变化气质”的学说。张载、二程到朱熹,都认为是“学以变化气质”,即通过个体的学习改变气质之性。如朱熹说:“人之为学,却是要变化气禀。”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他在教育问题上更多地讨论的是为学问题,尤其是如何读书。成为历代人们读书学习的通用法则的“"朱子读书法”,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他说:“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探究,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十分肯定地讲明教学过程是学生动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去自行探究未知世界和道理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而作为教师,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话、示喻、感化,这些教学方法显然都不是“"灌”的方法,而是以学生的自觉学习为前提的。
(选自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
B. 《学记》里讨论教育问题却名之为“学”,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
C. 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教育—政治这个过程比依序而行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
D. 在讨论教育的作用时,历代学者都认为通过个体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亮观点:中国传统教育重学,再多角度分析。
B. 文章从历史角度论证了中华民族可以传承的教育传统。
C. 文章以《学而》《劝学》为例说明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教育概念作为表述方式。
D. 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述方法,论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荀子》第一篇是《劝学》,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重学甚于重教由此可见一斑。
B. 张之洞的《劝学篇》名为“劝学”,实际上阐述的是他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张,表明他仍是在用“学”来表达教育概念。
C. 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从学习开始,依序而行,最终实现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这就是学习的社会意义。
D. 朱熹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的过程,这说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的。
【1~3题答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借助学习概念”偷换概念,原文为“要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阐述教育和教学问题方面有何特点,那就是重学甚于重教甚至‘以学论教’,即借助学习概念”,由此可见,选项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偷换为“中国传统教育”。
C.“这个过程比依序而行 学习过程更为重要”,原文只是说“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并不是说更为重要。
D.“历代学者都……”绝对化,原文只是说“张载、二程到朱熹,都认为……”。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晨空的蔚蓝色,或是海上日落的红色和橙色,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奇、诗兴,并激励他们去钻研科学。无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什么地方,不管我们操何种语言,有什么习俗和政治观点,我们都拥有同一个天空。我们中间大多数人企盼的都是蔚蓝色的天空。如果有一天早上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