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490字。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B
晋中市2022年5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了解人们追求财富的普遍心理,但是强调要以义取财;他理解财富增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所以强调先富后教;他深语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因此主张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无论是追求财富,创造财富还是分配财富、孔子都力求将其框定于仁德与道义的范畴之中,体现了他对科会公正的期许
孔子认为追求财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语出《论语.里仁》,以下只注篇名)。但是,当追求财富与坚守道义相矛盾时,孔子绝不会放弃道义。如果不能通过正当渠道获得财富、摆脱贫贱,那就宁肯不处富贵、不去贫贱,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常有人以此为依据来证明孔子"重义轻利”,其实,孔子“重义”确是事实,“轻利”的说法则值得商榷。他从不反对而且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只是当求利与道义不能两全时,他赞赏能坚守道义的君子,鄙视只知求取钱财而违背道义的小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基于道义的财富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是最贴切的表述。
孔子理解财富增长既是民众对富足生活的期许,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所以强调先富后教。《论语》记载,孔子到卫国、感叹人口已经很多了。人力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孔子看到这点感到很欣慰。学生冉有问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富之”。仅有基础是不够的,还要将人力资本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创造财富使民众富起来。“既富矣,又何加焉?”那么富起来之后呢?孔子说“教之”(《子路》)。生活富裕之后,可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孔子不是空谈仁德与道义,而是强调要夯实社会的物质基础,先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再进一步通过教化达成谦逊守礼。
孔子基于社会公正、反对贫富过于分化,强调要有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如果财富分配不公、民众不能各得其所,不仅社会秩序不能安定,统治者也会有倾覆之患。在孔子看来,当时的统治者过多的贪欲,正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原因、也是社会不公正的结果。民众富足与国家富裕是一体两面:“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足?”(《颜渊》)民富才能国富,反之亦然。
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为全体人民提供了追求财富的机会,培育了全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群体。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也通过财富分配和占有在某些方面有所体现。孔子财富观中蕴含的社会公正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社会公平正义相契合,可以启发我们正确看待和追求财富。与此同时,在财富分配方面,既考虑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更要采取有效举措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努力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摘编自刘宏伟《学界观点-孔子财富观的社会公正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能缩小贫富差距,使民众各得其所。
B.孔子认为、人力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发挥人力资本可使民众富起来。
C.在孔子看来,获取财富时能否以义取财、是君子与小人的一个分野。
D.为了社会公正,孔子力求将他的财富观框定在仁德与道义的范畴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论证结构井然有序,先总论后分论,各分论点之间呈现一种并列关系。
B.文章第三段论述孔子的先富后教观,强调物质基础是教化民众和社会文明的前提。
C.文章列举多篇《论语》的选文,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据充分,论证周密。
D.作者基于我国新时代社会现实,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对孔子的财富观作了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重义尚利,认为“义”与“利”是人性本能,人有逐利冲动,也会有道德萌动。
B.孔子财富观中的社会公正理念、为看待和追求财富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借鉴。
C.孔子的先富后教观启示我们,民众富裕、经济发展之后就要从礼教层面上教化人们。
D.作者认为,国家长治久安最重要的是需要处理好民众富足和国家富裕之间的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材料一:
北京各奥会除了体现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所说的"一种将身体、精神与意志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人生哲学”、也为世界奥运史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追求一种人民性,鲜明地表现了“快乐奥运”的理念。开幕式中200多人组成的人民群体、由各行各业的代表、国家功勋以及各民族的代表组成;闭幕式的1300名演职人员同样是来自各大中小学、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 北京冬奥会注重人民性理念的传达,既是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行业迅速发展后、文化自信的必然呈现;也是中国人民热情洋溢、团结友善、欢迎全世界朋友的态度的自然流露。
北京冬奥会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鲜明地表现了奥运会的中国文化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