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730字。
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2022.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等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谈起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南北朝时期的宗炳是首位提出“卧游”观画方式的画家。他壮年时多方游历,年纪大了便将生平所到之处画在墙壁上,期望达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效果。
“卧游”是一种审美过程。“澄怀”是“卧游”者要达到的心境:观者端坐于画卷之前,五脏得以疏瀹、精神得以澡雪之后,方展卷开启“卧游”之旅。“观道”是“卧游”的目的,在于亲近自然、悟道山水、自我认知,此亦为“卧游”之精神所在。画家或欣赏者以画作为道具展开审美,神思而神游于其中,将全部感官投入水墨山水的怀抱。从可观可触的画卷到看不见摸不着的想象,一实一虚之间,以中国式的艺术手段交互生成了中国特色的审美意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千百年来,中国的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一边从自然界学得山石、树木、云水的画法,一边通过自己的心裁,让画面传达出更加深远的意境,营造了一个能让观众“卧游”的山水世界,从而让人完成一次充满诗意的心灵之旅。明代画家沈周的《京江送别图》,是沈周送给即将远到四川赴任的叙州太守吴愈的作品。画面描绘了众人与朋友长揖而别的情景。但画家并未着力去刻画人物,而是用大量笔墨营造了一个此岸和彼岸的世界,郁郁葱葱的林木掩盖了离别的伤感,让观者进入画家营造的山水世界中,去体悟远方和未来。多年以后的我们,在欣赏这幅画时,即使不知道沈周和吴愈的故事,但看到画面,依然能够体味到送别时的依恋与祝福。此外,画家的笔墨以及笔墨所传达出的审美意境亦值得玩味。影响深远的画家,不仅能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图式和笔墨语言,更重要的是能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有的俊秀,有的清雅,有的朴拙,有的浑厚,有的华丽……一幅画是一个人,一幅画是一个意境。观者既是在品画,也是在品人;既是在品味别人,也是在品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观者通过画家营造的山水世界,完成了一次卧游,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远行。
“卧游”的山水画审美范式,构成了颇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体验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卧游”于中国绘画美学及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启示是:审美意境并非固有于画作之内的可见之物,而是须由画者与观者协同配合才得以生成。两者在一画一观的审美游戏中神交意会、往还对答,虚虚实实之间,自生共鸣,携手同游于画中世界,笔墨山水便成为联通画家与视者的纽带。临画而卧,山水亲人,人入画游,达成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
(摘编自刘亚刚《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材料二:
面对一朵圆形的红花,说这朵花是圆的,人必须承认,否则就错;说这朵花是红的,人也必须承认,否则就错;说这朵花是美的,人却可以说不美,你却不能说他错,顶多说其审美观与你不同。人对事物感到美或不美乃至感到丑,都有自身的理由。事物之美不完全由其物理性决定,还要由审美主体确实感到美来决定。这一现象的深意,突显的正是人的自由性。人的自由在美感中得到了最显著的体现,因而由人的主体确认产生的美感也是自由的。
人感到事物美,该物一定是符合此人的理想,根据认为美的事物,可以推知此人、此社会、此文化认为什么样的人、物、事是理想的。因而,美感让人认识理想,向往、追求理想。美是理想的形象外化,美使人对个人、社会、文化的理想“鲜活感之”和“心向往之”。
中国美学常讲的要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即进入审美之后,人从具体的历史和文化中超越出来,进入到与天地同流、与道同在的感受之中。现实中的审美同样可以达到这一境界,如陶潜《饮酒》呈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审美让人有一种跳出具体历史去看历史,跳出具体文化去感受文化的意蕴。
(摘编自张法《从美的性质看美育之重要》)
材料三:
刘纲纪:说到底,美育是让人树立一种人生境界。中华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蔡元培说,你懂得美学,就会抛弃一些自私自利的思想,就会想到别人。实际上,他讲的是康德主张的“美是超功利的”的观点。
曾繁仁:人的发展,只有感知与道德律令是不行的,还得有情感。科学让人知道世界是什么,道德让人明白应该做什么,审美则让人愿意干什么。康德古典美学话语体系中,最光彩的一句就是“审美是真与善的桥梁”,意思是审美让人从感性的人通过崇高过渡到有艺术理性的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就是以审美的态度、艺术的态度对待生活、自然、社会、自身、他人。
董学文: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比较核心的部分。因为艺术是美的集中呈现,是美育的一个载体。但是审美教育包含的内容要远远超过单纯的艺术教育,不但范围上超过它,而且指向也比它更宏阔。虽然艺术教育也创造美,但艺术教育更多是要解决技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而审美教育是教人如何认识美、创造美的精神性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是价值观、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以绘画为例,审美教育不是说我会画画,要怎么画好,而是说我为什么要画,怎么通过画画提高自身境界,进而为这个世界创造美。
(摘自《美育如何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大家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卧游”是由南北朝时期的宗炳首先提出的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范式。
B.审美有超越性,能让人跳出具体的历史文化,感受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C.人的发展必须得有情感,审美可让人通过崇高的理性过渡到艺术的感性。
D.审美教育包含的内容范围要远远超过单纯的艺术教育,指向也更加宏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澄怀”是“卧游”前必有的心境,否则就难以实现“卧游”的目的。
B.赏画者要完成充满诗意的“卧游”之旅,离不开画家创造的审美意境。
C.因为审美具有自由性,所以事物的美要由审美主体确实感到美来决定。
D.美是理想的形象外化,让审美者感受到美的事物一定符合此人的理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符合“卧游”的一项是(3分)
A.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B.张羽《青弁云林图》一诗写道:“我对此图卧三日,遂令奇气生心胸。”
C.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你所在学校的美育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麻雀
周立波
三天以前,上海提篮桥西牢五层楼上九号房间的小陈,在午睡时间,捉住了一只飞进铁门里来的麻雀。他从白色斜纹布的囚衣的袖子上,撕下两片小布条,缠住它的脚和翅膀根,藏在叠着当凳子坐的三条绒毯的背后。晚饭后,这件事情被许多人知道,近边几个房间里的年轻点的人都要求传过去看看。在外面,谁都不会喜欢麻雀这种过于平常的小鸟,但在囚房里,它变成了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